|

楼主 |
发表于 2019-7-23 14:4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龙天子的第二次轮转——秦始皇帝(41)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7 17:20
嬴政休息时,大概是经常去游乐狩猎,弋射高鸟,走犬逐兔;宫苑中是“庖厨不徙,后宫不移,百官备具”的。
狩猎亦帝王本务,只要不荒废政事——既练习武技,又能训练军队。
据说嬴政喜欢射雁,因此曾专门筑有四十丈的高台,(鸿台)可见他的箭法还是很不错的,否则如何能射下雁来?
嬴政经常宴请群臣,贵宾,有时是置酒咸阳宫,有时是在宫苑,(史书有记载)君臣同乐,与民同乐。
宴会按照西周以来的习俗都是要演奏音乐或者进行歌舞表演的。所谓“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场面非常壮观。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7 17:25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搜集各国民间乐曲、乐舞,广征各地娼优伎乐,以观民风民俗,以助宴享娱乐,所以八方乐舞齐聚秦都咸阳,各种乐器,乐师很多。
高渐离就是其中之一。
宫廷据说拥有大型乐队。嬴政为此专门设置了管理国家音乐事业的官方机构——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所谓乐府。
“1977年在陕西发现了刻有“乐府”二字的秦代错金甬钟,这是关于秦代已经设立“乐府”的最有力的证据”。
乐府集中了全国各地的音乐创作、歌舞表演人才,既演出传统作品,又创作开发新作品。演出据说包括鼓吹乐、相和歌、歌舞百戏及乐器演奏等等。
秦代见于记载的宫廷乐舞有五行舞,韶舞;音乐有寿仁乐,昭容乐,礼容乐,韶乐等等。
嬴政有时也做歌填词(《太平御览》有记载),但水平不算高,远不及刘邦。他后来命人谱写过《仙真人诗》和歌颂他巡视天下的一些词曲。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7 17:34
据传秦国的许多先王对攀杆、扛鼎、技击、射箭、赛马、跑狗等竞技类活动甚感兴趣。当初秦武王就非常喜爱杂戏,他重用大力士孟说、任鄙、乌获等人,在与孟说比试扛鼎时,力不能支,鼎落折胫骨而死。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各地杂耍伎乐之徒齐聚咸阳,统称为“角抵俳优之戏”,秦始皇陵园的陪葬坑内出土的十多尊百戏陶俑,形象地认证了这种文献记载。
角抵是上古时代徒手搏斗的一种,后来逐渐演变,带有了一定的表演成分。嬴政将“角抵”列入军队的必修项目。所谓“郡县兵器,聚于咸阳,销为钟鐻,讲武之礼,罢为‘角抵’”。
秦朝将灭,秦二世犹在甘泉宫“方为角抵俳优之观”。
秦朝的蹴鞠活动记载很少。但估计规模不会小。这从刘邦之父刘太公在民间喜欢蹴鞠可以想见。
皇家蹴鞠,当然都是有专门的球场,四周还有围墙和看台——如电视剧中所演。
由于蹴鞠的对抗性强,估计已于军队的军事训练中。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8 16:48
南征很快就开始了。
有人把秦军南征推定为开始于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秦始皇东巡这一年,但我更倾向于后一年的说法。前219年秦军应该已经开始了集结、前推。
《剑桥秦汉史》说:“公元前221年内战停止,仅仅经过一段短暂的间歇期,随之而来的是对外的军事和殖民扩张。这一行动的进行既向北,也向南,虽然《史记》卷六记载的进行时间是在公元前214年,但它持续的时间必定大大地超过一年”。例如,蒙恬传记载,“暴师于外十余年”。
“南征也正式地记载于公元前214年,但可能可追溯到更早的前219年。。。。。。
比较各种记载,可以发现,秦军南征,更正确的时间也许应该是在公元前218年——也就是说嬴政三十九岁平灭六国,四十岁西巡,四十一岁东巡,四十二岁向域外用兵。
百越是居于现今中国南方的各个不同族群的总称。古人用越泛称南方各部族。
《汉书·地理志》注“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吕思勉先生总结说“自江以南则曰越”——据说其来源是江南土著呼“人”为越。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8 16:49
感谢各位网友大力支持!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8 16:52
作者:取势明道优术 回复日期:2011-09-07 23:29:49
郭嘉和诸葛亮似乎有“让位”之嫌。郭嘉207年去世年仅37岁,而诸葛亮恰好是207年由作“隆中对”而受邀出山!
---------------------------
明道兄真是洞悉历史!推理严密。
前一世祖龙让位,下一世白龙让贤。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8 16:55
作者:zui608 回复日期:2011-09-08 05:07:49
请问天主先生,林彪是什么来历?
-----------------------------------
天将。天狮。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8 16:57
作者:爱霖1985 回复日期:2011-09-08 08:18:50
--------------------------------------
刘邦的伟大,我刚刚在上面提及。爱霖先生不相信?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8 16:59
作者:newphie1 回复日期:2011-09-08 09:39:37
敢问天主兄,三国时期,能做祖龙、白龙领导的,更加不是凡人吧?...
-----------------------------
未必。
曹刘层次不及二人。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8 17:04
作者:爱霖1985 回复日期:2011-09-08 12:21:44
三国,白龙竟然要帮助曹操,最终目的竟然要推翻自己以往一手建立的帝国,让别人登帝位。
而祖龙,竟然要帮助前世推翻自己帝国之人的后代来光复汉朝...
真是搞笑啊。
另外司马茂闹阴司,不是说刘邦转世成了汉献帝刘协,韩信转世成曹操么?怎么楼主这里却成了刘邦转世成郭嘉了
------------------------------
秦始皇不是也在亲手消灭自己的封国?
您要相信民间传说,但请自便。刘邦能是汉献帝刘协吗?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8 17:09
他们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还有东瓯——在现今浙江省南部的温州一带。
他们是落后的民族,所谓“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刘安)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大部分还处在石器和青铜器并用,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的时空中。比较先进的部族则使用铜剑、铜鼓,擅长造船操舟,断发文身。
越人不仅居于中国,现今中南半岛的一些民族,比如说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京族和芒族、甚至台湾原住民,都和百越族有相当程度的关联,很多都是继承关系。(观于越南史,东南亚史,历历可见。)
越族中“于越”最著名,它是越国的前身,商朝时已经存在,该国传至勾践时,北上称霸,名噪天下。被司马迁判定为夏禹后裔。
后来,楚国乘越内乱,联齐攻越,占领越国,设立了郡县。
据说战国初期,吴起在楚国当令尹时就曾平过百越,(越国除外)我估计就是羁縻。后来楚国灭亡,百越自然独立。
百越互不统属,人烟较少,很多地方都是原始森林,自然环境恶劣。估计全部人口不过一百万左右。(专家推算后来的南越国总人口最多的时候不超过80万人)兵员大概总数在二三十万,但装备落后。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8 17:22
战争的原因,《淮南子》说是秦始皇贪图越人的犀角、象齿、翡翠、珠玑——当然也有此可能。但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更加看中的,显然是土地。
卷十八《人间训》说:
“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適戍以备之”。
这段话基本上没有多少可信度。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09:04
作者:大桐先生 回复日期:2011-09-07 17:57:53
阿斗虽然不如其父,但是也是极其能容忍而又聪明之人,历史上真实的阿斗并不是我们今天传说的阿斗那个样子。
----------------------------------
阿斗的成色,大概介于历史传说和现代拔高之间。
观其治国,民有菜色,观其用兵,小挫即降,且曾不许私祭诸葛,疑其真诚——并不是很英明的一个人。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09:05
作者:feilianlian 回复日期:2011-09-07 21:43:21
马克一下,楼主辛苦啦
------------------------------
感谢feilianlian先生!
欢迎先生莅临!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09:39
作者:damosky 回复日期:2011-09-08 12:29:22
林=韩信;彭=樊哙
一孔之见,呵呵
--------------------------------
“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刘亭长是谁?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11:32
作者:金松叶 回复日期:2011-09-08 12:36:35
...在下对此倒有不同看法。就众所周知的历史中,结束军阀混战局面的不是他,打败日本侵略的不是他,结束抗战后的内战局面的倒是他,但问题是,如果没有他和他的团体,哪来的内战?
如果说内战改朝换代也无可厚薄,但其后他缔造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中华文明是如何在歪曲和侮辱中被毁灭的,现在的道德沦丧在他的时代埋下了怎么样的种子?那几十年人伦和文化遭到了怎样的蹂躏?
说到诗才,他的作品大可以客观评论;说到军事才能,如果没有政治宣传和谍报网络,不知道能赢几战;政治才能更不必多说了。
他顶多是一个对其团体有功的枭雄,善于内部权术,不但无法和古代名君相比,个人以为,连“龙”字也沾不上边。如果说被魔控制了,那么一个所谓的神竟然能被魔控制到如此程度,不知道是先天神性太低还是有意配合。他的确是被神化了,我倒是很感兴趣,究竟是何方妖孽。
------------------------
没有蒋的屠戮异党,他的团体就不会成为武装集团,就不会有国共内战。
打倒一个贪腐无能,只会维护大地主、大资本家利益,大搞通胀,不顾人民死活的反动政府(如同今天世界上的某些政府),我看没有错。
当然土改可以更和平一点,可以不杀人。
资本主义,并不是人类未来的选项。通往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必须从政治上入手。先要有自由民主,然后经济平等才能争取。
本末倒置,过于重视经济因素,径直从经济上入手的俄式、中式社会主义只能失败,并且已经失败。
传统文化,并不都是精华。儒释道三家都是柔性的,缺少阳刚之气。
国家的竞争,表面上争的是科技,实质上争的是制度,表面上争的是制度,实质上争的是民族精神。
好的制度体现出公平正义,一个民族不敢牺牲,怯于斗争,何来公平正义?
中国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经注定衰弱,何况更有大宋朝的重文轻武,刺配为军。
程朱懂什么天理?阉割人性而已!
毛讨厌儒家,未必不由于此。
未来的中华联邦要领导人类,统一世界,必须高扬尚武精神,恢复大秦的铁血。
在军事上,打造一支可以毁灭一切敌人的强大军队,且有可以与一切敌人同归于尽的勇气与决心。要抱定为正义而战,符合天意,死后必定直接升天的坚定思想。
在民间则开放公民携带刀枪,保护自身权益,哪怕每年意外死亡一些人,总是利大于弊,应当在所不惜。
——这些都不是传统文化所能包括的。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11:33
作者:007非非想 回复日期:2011-09-08 20:26:21
淮海战役与刘邦项羽垓下之战历史重演。顶
---------------------------------
七兄高见!在下倒是没有想到这一节。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11:38
作者:西风_古道 回复日期:2011-09-08 22:19:02
很久没逛天涯煮酒,最近无意中看到楼主的帖子,有如醍醐灌顶,收藏了,感谢楼主!
-------------------------------
感谢西风先生抬举!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11:40
作者:xlxf1978 回复日期:2011-09-09 10:21:02
请问先生,天狮为什么会这样的,还是说在历史上,名将很少善终的
--------------------------------------
人是有习性的。所以历史总是似曾相识。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12:34
作者:爱霖1985 回复日期:2011-09-09 10:39:18
---------------------------------
在下是哪位古人,并不重要。
孟德和玄德,是天上的王。
祖龙对待功臣不错,是因为他的地位来自血缘,臣子们没有非分之想。
朱重八并没有杀尽功臣,清修《明史》猫腻多多,歪曲篡改,何足为凭。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14:29
作者:帅的想要去毁容 回复日期:2011-09-09 13:14:36
-----------------------------
大乘佛教,直接修性,流于口慧,流于狂禅,千百人中难有一人得定,所以内地人大部分不信,佛徒中自信做佛的人很少!
佛教是可以复兴的,佛教的未来在藏传密教。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16:27
百越地图: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17:01
秦朝是全民皆兵,男子“傅籍”之后,根据战争需要,随时征集入伍,从郡县调兵,基本都是短期服役。
所以,秦人战时为兵,闲时务农。
秦朝有时还谪发罪犯或徒隶等为兵,称为“谪戍”。但他的将官是职业的。所以南征部队,将则旧将,兵则新兵。
秦军都是临时征集,战争结束后,自然解甲归农,努力生产粮食(秦代粮价高)。蒙恬的边军倒是常驻,但也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都是分期服役的。
所以,并不存在什么百万秦军消失之谜。
鉴于江南都是水乡,河流纵横,所以南征这一次调集的主要是水军,《淮南子》书称楼船士五十万,恐怕有很大夸张。统一前,秦国水军组建于巴蜀地区,统一后则广置于江南各地,因而规模较大。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17:07
水军战船有大型楼船和小型的艨艟、斗舰两类,战时互相配合。
水军装备钩拒、弓弩、长短兵器、火攻用具。接战时,远则以弓弩,近则以钩拒、矛、戟、剑,戈等等。
大秦水军实际上是综合性兵种,除水上战斗外,登岸野战、攻城守险无所不能,南平百越动员的所谓楼船士五十万,就是既完成了水上作战任务,也完成了陆上作战任务,为中国的更大规模统一,立下了盖世功勋。
秦军南征,应该主要是走水路。兵员应该主要是原来的楚人。
秦军善战应该主要是他的军事法律造成的,并不一定都是关中出猛士。如果你现在颁赏,杀一个敌人赏钱二百万,估计现代中国哪一个省市的士兵,都会凶猛如虎,闻战而喜。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17:21
据军事史家研究:
秦军集结后,分数路进攻——今江西东部的东路军,目标是浙江、福建境内的东瓯、闽越。东路军进展顺利,很快攻取了东瓯和闽越,在那里设置了闽中郡。
也有记载说,王翦平楚后,南下,置闽中郡 。
据说闽中偏远,为“荒服之国”,且越人强悍,难于统治。因此,秦并未派守尉令长到闽中来,只是废去闽越王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
后来,闽越君王摇、无诸曾率闽越将士与众诸侯一道反秦,又协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刘邦于是在高祖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
中路军,目标是南越的中心番禺(今广州)。集结在江西南部的一路秦军,进入今广东后沿浈水前进,湖南南部的一路,进入今广东沿连江前进。浈水和连江都流入北江,这两路越过九嶷要塞,沿北江南下,直抵番禺,也打得很顺利。
第四路是西路军,西路军从九嶷、镡城出发,前进路线是从今湖南南部的道州、江华和广西的富川、贺州抵梧州、贵港。利用春秋战国时所谓“潇贺古道”,进攻目标是在今广西贵港、梧州一带的西瓯。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09 17:30
几路秦军应该是各有主将,各自为战。《淮南子》说一个郡尉(屠睢)遥控指挥所有秦军,显然是毫无道理的。
百越中西瓯战斗力最强,进攻百越之战,主要也是在西瓯受阻。
屠睢是西路军的主将,秦西路军攻入西瓯后,据说“三年不解甲弛弩”——因为西瓯人利用山林打起了游击,并且秦军后勤补给线受到了破坏,粮草不济。但说什么西瓯人夜袭使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显然属于信口开河,其它各路已胜,秦西路军总共也没有二十万人。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10 11:42
关于西路军,到底分没分兵,现在有争议。其它两路分没分兵,也有不同说法。
根据考古发掘张家山汉简,秦西路军的主帅屠睢也写作“徒唯”,姓氏不详,是苍梧郡的郡尉。
秦时郡置守、尉、监各一人,则进军西瓯一带的各项任务可能主要是由苍梧郡来担负,后勤保障则由苍梧监禄来负责。这个名叫“禄”的郡监,具体姓氏是什么,我们也不知道。
西路军既陷苦战,粮草不济,岌岌可危。秦始皇帝乃下令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两大水系。
灵渠是苍梧郡的郡监(也就是监御史)“禄”率领秦军士卒开凿的。渠成后,粮道开通,广西秦军得到了补给,于是发动猛攻,杀死了西瓯国首领译吁宋。西瓯越人则逃进丛林中,发动游击战,并在一次夜袭中,杀死了秦将,军分区司令员屠睢。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10 11:56
作者:Nuhuo0912 回复日期:2011-09-09 19:11:11
请教先生对北传非佛说怎么看。南北传相差挺大的
---------------------------------------
北传佛教大部分肯定是佛说,少部分属于假托。
这件事,修炼界早就讨论过,并咨询了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自己也完全认可。
关键是佛在哪里说的。
佛在天宫、龙宫、佛国净土都常常说法,现在也还常常说法,极其正常——这就是神通广大,而大部分中国人,包括很多佛教徒却以为是怪力乱神。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10 11:58
作者:eminem杨 回复日期:2011-09-09 20:41:34
---------------------------------------
扬兄过誉,伟大思想家岂敢当之!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10 12:02
多谢黄文兄,中南海兄!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10 12:07
按照时间顺序,大致是:秦始皇二十九年,秦东路军和中路军顺利攻取闽越、东瓯和南越。而西路军在西瓯受阻。
秦始皇三十年苍梧郡监御史“禄”(他不是像历史课本上所说,叫什么“史禄”)到湘漓源头实地勘察、选址、规划,三十一年灵渠开工,三十二年完工。西路秦军得到补给后在这一年与西瓯人大战,西瓯君长和秦西路军主将屠睢皆死,两军拉锯。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大秦援军在任嚣和赵佗的率领下对广西的西瓯越人发动猛攻,彻底平定了广西,接着秦军继续南下,攻击越南境内的雒越,将秦帝国版图扩大至越南北部(置象郡)。
(此后尚有公元前210年,秦将赵佗攻瓯骆之战。)
秦平百越,统一了岭南,于始皇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大郡;这样总计大秦南征之战用掉了四、五年时间。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10 12:12
贾谊《过秦论》说: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应该说越人的抵抗力度不算很大。
当代史家也认为,秦军南征,虽然曾损兵折将,但只是遭到西瓯人偷袭后局部的失利。
吕思勉先生认为秦军只是“小挫”而已, 屠睢死后,秦军仍然占据着西瓯的战略要点,控制着整个局面。所以援军一到,西南遂告底定。
秦在岭南设立郡县后,南征大军应该是大部分北返回乡了。留下的秦军则边耕作,边守备。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10 13:21
为了真正控制岭南,秦王朝向岭南地区进行了三次移民。
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
《剑桥史》的诠释是:“逋亡”也许是指那些曾躲藏起来逃避劳役和军事义务的农民。“贾”则反映了抑商的偏见。“赘婿”是穷人家之子,据秦以后的史料,他们因债务而在另一家劳动。如果三年后自己的家庭未能清债,他们就将成为长期奴隶。偶尔他们也可能入赘,而成为控制他们的那家的女婿。”——总之这些人的社会地位很低。
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一批“治狱吏不直者”又被发遣,来到岭南地区,“治狱吏”是指司法官,“不直”是指司法官在对犯人量刑时故意重判或轻判,畸轻畸重,也就是通常说的徇私枉法。他们都曾是官场成员。
《剑桥史》评论说:“法家相信严刑峻法,他们还准备对社会一切成员行使法律,而不管其地位如何,在这方面他们又是平等主义者”。
于此也可见嬴政接受了韩非“明主治吏不治民”的重要思想——只要将官吏管理好了,老百姓自然就能管理好。
因为“官者,民之表也”,“法者,治之端也”,治国之道就在于整饬吏治,以法治吏。吏治清,天下平。如此则提纲挈领,事半功倍。
秦始皇帝治国,对官员从严,对民众从宽,已经暗合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规则。
某些昏君则不然:他们永远把民众视为潜在敌人(有时官员甚至自己说漏,酒后吐真言),民众抗议贪官,则调兵遣将,如临大敌,防堵打压唯恐不力;对贪官污吏则引为同类,视为同党,百般开脱,关怀照顾呵护唯恐不周。
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有一批移民来到岭南,《秦始皇本纪》称“益发谪徙边”,其中的一部分人,应该是被迁徙到了岭南。
数十万中原人到南方与越人“杂居”、通婚,最终使越人与华夏民族实现了融合。
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对中国版图的奠定,贡献甚大。
作者:大梵天主 日期:2011-09-11 15:59
作者:帅的想要去毁容 回复日期:2011-09-10 16:55:06
--------------------------------
我们北方人对妈祖甚为陌生。关于妈祖的来历,我给兄弟问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