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回复: 0

克伦威尔的意识形态建设

[复制链接]

763

主题

1290

帖子

5181

积分

积分
51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5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言:新生政权都得解决意思形态建设问题,克伦威尔也不例外。帮他完成这件大事的人,居然是查理二世的数学老师,真是凌乱的世界……

2016-12-15 廿氏春秋 摘自 互联网观察


清洗了长老派议员、镇压了国内起义、统一了英伦三岛,只是解决了表面上的问题。克伦威尔还需要面对的深层次问题,那就是关于其政权的意识形态建设问题。
历朝历代的新生政权的首要大事,就是意识形态建设问题,也就是俗称的“政权合法性”的问题。当年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的篡位者矮子丕平,为了解决合法性的问题,搞出影响欧洲上千年的“君权神授”;都铎王朝的开创者亨利七世,为了体现政权合法性,雇佣御用文人把前朝国王理查三世塑造成暴虐变态的暴君(中国各个朝代最爱用这招)。而这两个东西方屡试不爽的合法性建设大杀器对于克伦威尔来说,都不好使!克伦威尔在平等派的胁迫下,砍了查理一世这个'君权神授'的国王,君权神授这招显然不能再用了;把查理一世塑造成暴君也是不可能的,虽然查理一世不是一个好国王,但他却是一个好人,私人品德高尚,既不奢侈,又不淫乱,自从他死后,民间很多人更是将他奉为圣徒。把查理一世说成是暴君,那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更为要命的是,克伦威尔自己也陷入了思想上不能自圆其说的窘境。他前半生一直坚信“自由平等民主”的信条,并为此反对国王,出生入死。如今,他自己变成了手握军权以及最高国家权力的那个人,而且他的权力比当年查理一世可是大多了!
反了半辈子独裁者,现在,我,克伦威尔,变成了独裁者!
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克伦威尔被这个问题折磨得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就如同那个勇士斗恶龙的古老传说中,当勇士终于历尽千辛万苦打败了恶龙,解救了村子里的乡亲,却在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长出了角,身上长出了鳞片,而背后拖着一条长尾巴。
可是,他能放弃权力归隐田园吗?不,不能!英国需要他,英国的人民需要他!而且他也不敢放弃权力,否则就会死无葬身之地。为审判查理一世立下汗马功劳的荷兰律师多利斯劳斯,晚餐时在自己家里被保王分子刺杀。英国境内仍然到处都是保王分子,查理二世从英格兰的土地上跑掉就是明证。虽然已经征服了爱尔兰和苏格兰,但统治并不稳固,国外的敌人仍然在虎视眈眈,国内也不稳定,新生的英格兰共和国还十分脆弱,随时有被敌对势力颠覆的危险。
在克伦威尔因为手握烫手的权力而饱受内心的煎熬时,一本书给他帮了一个大忙,这本书的作者叫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年4月5日-1679年12月4日),曾经作为流亡中的查理二世的数学老师。在这个朋友转瞬就变成仇敌的动荡年代,仇人身边的人成为自己的恩人也不是太离谱的事。
霍布斯是机械唯物主义的创始人……他在1628年完成了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翻译...霍布斯认为,修昔底德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纪录清楚地显示,民主政府(雅典)很难维持长期稳定,并且无法战胜与自己实力相当的专制政府(斯巴达),他据此认为民主制度并不可取。
英国内战爆发后,霍布斯的兴趣渐渐转向政治学。在1647年至1648年之间,他短暂地作为流亡中的威尔士亲王(即位前的查理二世)的数学老师。大概也就在这个时期,他决定撰写一本书以阐述政府的重要性和政治混乱所造成的战争。经过艰苦地写作,这本书最终于1651年发表,名字叫做《利维坦,或教会国家和市民国家的实质、形式和权力》。这本书的封面描绘出一个戴着王冠的利维坦巨人,一手持剑、一手持仗,巨人的身体则由无数的人民所构成,令人印象深刻。
霍布斯指出:...社会是一群人服从于一个强大的威权之下,而每个个体将刚刚好的自然权利交付给这威权,让它来维持内部的和平、并抵抗外来的敌人。对于国家来说,这个威权就是国家主权,无论是君主制、贵族制或民主制(霍布斯较中意君主制),都必须是一个“利维坦”,一个绝对的威权。
...霍布斯提出的“自然权利”“社会契约论”比洛克和卢梭都早,但是他的理论却是为权威专制政府张目,与人类的美好愿望完全相悖,而洛克和卢梭的理论则完全迎合了人类的美好愿望。因此该书一面世,小清新们的玻璃心碎了一地,该书也受到恶评如潮。与此同时,另外一些人则不吝以最高的赞美献给该书,认为其道出了政治的真谛。无论是赞美还是诋毁,他的书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远远超出同时代的其他所有思想家。
霍布斯的本意是告诫大家,搞民主没前途,还是搞君主制靠谱!但是他的书生不逢时,如果早出现几年,赶在查理一世没死之前,说不定会得到保王党的大力推崇,但是如今英国执政的克伦威尔政府就是典型的权威政府,就是霍布斯所说的利维坦,他的书就好像专门是为克伦威尔辩护的一样。保王党人细细一读,恍然大悟:我们中出了一个叛徒!
不仅流亡的保王党人试图杀掉他,信仰天主教的人也对霍布斯的书大为震怒。这本书虽然拥护君主专制,但其理论归根结底基于“自然权利”,与天主教所主张的君王权力来源“君权神授”相悖,表面上肯定了君主制,但是实际瓦解了封建君主制的权力根基,基本可以理解为君主制的“高级黑”。在法国混不下去的霍布斯在1651年冬天逃回了英国伦敦。他向克伦威尔政府表示归顺后,被允许在伦敦的福特巷过着隐居的生活,受到政府保护。
霍布斯的“利维坦”虽然不受保王党的待见,但对于正处于思想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克伦威尔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困扰克伦威尔心头许久的迷雾一扫而空。对,我就是上帝选中的把英国塑造成利维坦的那个人!一定是上帝把这个霍布斯送到我面前的!在克伦威尔的语言中,他把自己比拟为带领犹太人走出埃及的摩西,英国人民曾在埃及(斯图亚特王朝)受到奴役,他们逃亡出来渡过红海(英国内战),正在荒漠(当前的混乱状况)中苦苦挣扎。英国人像当年的犹太人一样,是牢骚满腹、难以制服的,他们需要有一个卓越的领导人摩西(克伦威尔)带领他们走到流淌着蜜与奶的迦南之地(富裕美好的未来)。
找到了奋斗目标的克伦威尔一下子生龙活虎起来,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他给全体英国人描绘了一个伟大的“英国梦”:全国上下统一思想,万众一心,将英国建设为欧洲乃至世界一流强国!而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以制造、贸易和军事为基础的海权强国。而海权强国的核心,就是要挑战荷兰的海上霸权。伊丽莎白一世和沃尔特·雷利开启的海洋强国梦,在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的时代被遗忘,到了克伦威尔的时代,终于又成为英国的国家战略!
荷兰人在十七世纪上半叶,趁着原海洋霸主西班牙相对衰落,而英国忙于内斗无暇外顾的机会,大肆扩张海洋势力,把持着海上霸权。在俄国和波罗的海各国,北美殖民地和东亚各国,地中海和西非沿岸地区的广大区域,荷兰人倚仗资本雄厚,基本上垄断了各国的贸易,并到处排挤尝试与之竞争的英国商人。其中比较有名的事件是1623年的“安波那大屠杀”。后世威名远播的英国东印度公司此时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打压之下,从利润丰厚的香料贸易撤出,将全部力量投入南亚次大陆,也是今天的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地,因为这里足够广大,英国人可以在荷兰人视线之外找到足够的发展空间,但即使如此,由于没有贸易航线的话语权,在十七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一直在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
1649年,荷兰又与丹麦签订条约,获得货船免税通过松德海峡的权利,从而掌握这一地区的贸易优势。令英国人不能容忍的是,荷兰人竟然在英国水域肆意捕捞鱼虾等水产品,然后把这些水产品拿到英国市场上高价出售,牟取厚利。这些情况早已激起全体英国人特别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愤怒。
在克伦威尔的推动下,残缺议会于1651年10月通过了第一个保护英国本土航海贸易垄断的法案——《航海法案》(The Navigation Acts),该法案遵循重商主义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货物以及英国国境沿海贸易的货物,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航海法案》实际上奠定了此后两百年英国的基本国策,确定了英国海权战略。在克伦威尔死后,复辟的查理二世虽然把他从坟墓挖出来鞭尸,却完整继承了他的海权战略。《航海法案》此后历经多次修改完善,直到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第一贸易强国之后,在1854年大英帝国达到最鼎盛时期才完全废除。
《航海法案》一出,英国相当于强行掀了荷兰制定的国际贸易规则的桌子:你丫的欺人太甚,老子不陪你玩了!荷兰号称“海上马车夫”,英国这一招就是要断他财路啊,自然比杀他父母还不能忍,于是,英国和荷兰这两个同是信仰新教的两个姊妹共和国,为了金钱利益空前激烈地火并起来,英荷打得不可开交的过程中,法国这个第三者也插足进来,此后一百年间,英国、荷兰和法国之间的三国演义成为欧洲历史的主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
邮箱:newphie1#163.com

崔治平论坛,是全球首家崔治平思想理论研究网站,这里收录崔师作品、诗集、问答、精粹,供世人学习参详。

© 2013-2017 崔治平思想研究会

GMT+8, 2025-4-4 08:1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