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回复: 0

佛教在印度衰亡的原因有哪些?

[复制链接]

774

主题

1309

帖子

5356

积分

积分
5356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5-3-28 23:5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莲印玄心【佛教在印度衰亡的原因有哪些?】

佛教在印度曾经得到大发展,但现在却已衰亡。究其原因有七个方面,基本上都是自身的原因。

(1)佛教的教材由通俗易懂演变成繁涩深奥

佛教的教材,开始是通俗易懂的,能够广度众生。佛教原先在印度之所以能优于婆罗门教成为印度宗教主流,是因为它有着通俗易懂的教材,能够面向广大众生。但是到了第六、七世纪之后,也就是佛教诞生一千多年以后,有的僧侣认为佛经不能一看就懂,越深奥,越显示高层次,越能显示佛教的高深莫测,越会受到众生的敬仰。于是,佛教的哲学逐渐向繁杂深奥晦涩的经院派发展,众生看不懂这些脱离实际、脱离客观规律的佛经,佛教逐渐使得自己与原先的群众基础隔绝开来。中国现在流行的古典佛经,大部分都是在那个时期深化演变成的繁杂、深奥、晦涩的经典。很多人都看不懂,便去请教法师,法师回答的特别简单,说:“不用明白是什么意思,只要会背诵即可,我的师傅就这样告诉我的。”

释迦牟尼在世时佛教没有教材,他是在不同的地点,对不同的群体,因人而异地讲法。同样的法理,今天讲完了,经过思考,有哪一点、哪个方面应该改进,或者说需要补充的,明天就改进、补充或者更正。因此,他每天讲的法都不一样。他所讲的法是通俗易懂的,但世尊每次讲法之后都说同样一句话:我没有讲过法。如《金刚经》中偈子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偈,将他讲的法全都破除,强调不要将他讲的法,当做永世不变的真理。这给佛教的发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同时也留下了隐患。佛教在印度由小乘到大乘,由显宗到密宗,由直观显然到神秘诡谲,由感性领悟到繁琐考证。这些变化使普通印度人逐渐对它失去兴趣,使有钱的印度王公不愿意资助它的事业,所以其事业日薄西山,信徒越来越少,印度的众生对佛教敬而远之,佛教在印度衰亡就不难理解了。

(2)佛教哲学思想的改变与民族的思想相矛盾

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是在婆罗门教建立起来的。婆罗门教的一个重要观点或者说是本质的观点就是享受人生,强调性爱的正当性,并强调性爱过程中产生的快乐与幸福,夫妻之间性和谐能使家庭和谐幸福美满,等等。印度民族的思想风俗与俄罗斯、朝鲜大有相同之处,对男女交往较为随便习以为常。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讲法时并没有完全抛弃婆罗门教的基本理论,因此,佛教在禁欲和纵欲之间,释迦牟尼采取的是中庸之道,原则上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早期佛教因此得以在印度生存与发展。后来,印度佛教的某些教派把性欲神圣化,即把戒淫作为成佛修行的一个标准、一个神圣的法理,这是与印度民族的思想基础格格不入的。佛教在印度又进一步使得自己与原先的信众分离开。

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传承了印度佛教哲学逐渐走向繁杂深奥晦涩的经典,特别是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保留了禁欲的神圣性,阻止了佛教的发展。佛教在中国怎么能坚持下来了呢?因为中国几千年民族的思想基础是既不禁欲,也不纵欲。在旧中国,男女握手都绝不可以,更谈不上什么男女之间拥抱、载歌载舞、卿卿我我了。因此,佛教禁欲在中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佛教禁欲在中国试行后,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是导致离婚,二是导致一方有外遇,三是导致家庭不和谐。为此,很多人不学佛,严重地阻止了普度众生。加上其他教派没有禁欲的诱惑力、渗透力,佛教在中国也出现了空前的危机。

(3)遍地僧侣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佛教的创始初期,创始人释迦牟尼佛规定僧侣享受人生,不从事任何生产活动,认为生产活动是修行的大敌。因此,僧侣在印度的生存方式是靠乞讨,广大众生对出家人敬如神佛地供养。印度的僧侣们都不从事生产劳动,不去创造价值,不能自食其力,全部以乞食为生,靠众生供养,这是印度佛教僧侣惟一的生存方式。在释迦牟尼佛的感召下,处于贫瘠时代的印度众生,为了脱离苦海都加入了世尊创办的佛教。刚开始因为僧侣少,虽然不能自食其力,发展经济,全部乞讨,大家都不太在乎。随着乞讨人数量的逐年增多,民众不堪重负。僧侣们的乞讨遭到民众排斥的声音越来越高,佛教在印度民间已经丧失了存在的根基。其他教派指责乞讨的僧侣是“寄生虫”。当时的政府对佛教也持不支持态度。这种修行方式不适合佛教的长期生存与发展。学佛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执着,执着于老规矩不肯革新,佛教改革难于上青天。但大量僧侣存在而又不事生产,必然形成巨大的社会负担。在此期间,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多次点化印度的修行者说:佛教要革新,僧侣们要从事劳动生产活动,创造价值,自食其力,等等。有开悟的修行者,将世尊等佛菩萨的点化进行宣传推广,却遭到僧侣们的坚决反对,并说改革者是魔。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大批佛教信仰者脱离了佛教。印度的僧侣大法师们,对此无动于衷。更可悲的是,在佛教生死攸关之时,他们不但不支持佛教的革新,还坚决反对佛教的革新,只关心自己能否修成正果。他们一个劲儿地念佛、诵经,只有一个念头:佛教生死存亡与我何干?我个人又不能扭转乾坤,我要念佛、诵经,修成正果。最终,印度佛教革新失败了,佛教在印度也衰亡了。这些墨守成规的修行者,无颜面见佛祖,佛国也无法收留他们,基本上一个也没有修成正果,那些坚决反对佛教革新者的归宿也只能是地狱。

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究其佛教在印度衰亡原因,可以肯定,早期佛教的这种修行方式,只能在初期僧侣不多的情况下实行。随着僧侣们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社会照此倾力维持,而最终整个社会生产水平和生产力枯竭而导致民族灭亡;另一个是佛教被社会排斥而自己消亡。历史也证明,印度的佛教最终按照第二种结果发展,佛教在印度衰亡了。

一个相似的情景目前还在延续,那就是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地区仍然比较多地保留着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最初的修行方法,在僧侣从事生产活动,自食其力的问题上,比较坚定地延续了佛教的初创修法,即僧侣生活完全由社会负担,僧侣们是受众生供养,在缺少功德,接受供养的条件下修行,只有前世功德大,在今生的修行旅途中又度化了很多众生的修行者方得以修成正果。结果,实现涅槃者凤毛麟角。藏传佛教地区社会经济不堪重负,根据历史资料可以查对出来。这个地区的人口自唐朝以来是有减无增的,上个世纪初时统计的人口数仅为唐代时期人口的零头。不过目前有些好转,因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出现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交通建设也出现空前的飞跃,西藏高原通火车了,中国内地有不少居士向藏传佛教的僧侣布施。因为交通的极大便利,有不少藏传佛教的活佛们到内地来讲法,内地的居士们给藏传佛教的活佛们一定的布施。西藏的本土经济也在空前的发展,随着水涨船高,藏传佛教僧侣的生存发展亦相对好转。但是有一个了不起的价值就是,藏传佛教是世界上惟一的基本上保留了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佛教的最初修行方法和景象,对回味过去,考察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上天的点化下,佛教僧侣的生存和修行方式进行了革新,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僧侣进行劳动生产活动列为修行的必须功课之一。每一位出家人每天必须完成规定的劳动时间,直到当今仍然是这样。当然,有些条件好的寺院不再进行田间劳动了,但打扫寺院等内部劳动还是必须的功课。

中国的佛教,由于僧人们自己进行生产活动,旧时,国家把山林、土地划归寺庙所有,地方官府打官司时,有时也将地产、山林判给寺庙。以上统称庙产。这些山林、土地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僧人生活的基本保证,有了其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另外一部分收入是众生供养。中国佛教僧人这些生存条件在印度佛教是根本没有的。现代中国佛教的僧人们的收入,主要是给众生消灾解难、化解增运等,众生回赠善款,再就是依靠众生对寺庙的布施。

(4)释迦牟尼佛逝世后佛教缺少卓越领袖

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释迦牟尼大孔子14岁,是同一个时代的精英。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时没有教材,他讲法没有讲稿,弟子们也没有笔记。释迦牟尼佛自己没有任何著作流传下来。世尊逝世后所提出的佛教理论,都是弟子们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因为每一位众生素质不同,理解不同,口耳相传的佛教理论就产生了理解上的歧义,因此,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宗派有六个之多,但每一个宗派人数并不多。这个时期特别重要的是需要出现几位学者出身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将世尊生前的精彩演讲编撰成像《论语》一样的精典。同时,能出现一位具有领袖水平的人物,将这六个宗派的佛教理论进行优胜劣汰的优化,对佛教理论进行统一规范。遗憾的是,当时就缺乏一个这样具有领袖水平的人物能够改变这种局面。

与释迦牟尼同处一个时期的孔子,也出现了类似的局面。孔子在世时,其言论也没有留下著作或者笔记。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出了《论语》,这是中国文化史上超常的成功。《论语》成书在战国初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论语》全书共有20篇,约13000字。作为记载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及其门人言行的经典,其内容丰富,思想精要,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两千多年以来,对中华文化有着深远影响。《论语》在世界范围影响也很大,世界各国各民族有着不同教育背景的人们,也都由衷地欣赏这部历史巨著,被誉为世界最具有影响的一百部著作之一。因《论语》的影响,现代人眼中的孔子有着无以伦比的人格魅力。目前世界各国兴办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在其所著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一书中,孔子名列第五。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论语》的影响力之大。

《论语》的编撰成功,其根源是什么呢?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有贤士70余人,其中学者也有几十人。孔子的再传弟子中有一大批学者,集体的智慧使得人们对孔子的儒家思想没有产生理解上的歧义,使得《论语》成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朽经典而千古流传。释迦牟尼佛的精彩演讲为什么没有像孔子那样荣幸而成为千古经典呢?这是因为两位先圣所面对的弟子不同,孔子的三千弟子是读书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大多数人是缺少文化的贫困修行者。世尊的精彩语言没有像《论语》一样被准确记录下来,大力弘扬开来,佛教也没有出现能承担这样历史责任的人物。

基督教在耶稣去世后,也出现过类似于佛教的情况。但荣幸的是基督教出现了一个叫保罗的犹太人,他引入了希腊哲学改造了耶稣的一些思想,并整理了基督教内部文件,在这个基础上,主持编写了《新约》。《新约》对统一基督教各教派的思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可惜佛教内部混乱,没有出现能承担这样历史责任的保罗一样的领袖人物。这也是佛教在印度无力抵御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个根本原因所在。

再者,印度佛教的整个宗教体系并不完整,存在根本上的缺陷。实际上,佛教是在中国完成了最后的发展阶段,释迦牟尼佛提出实现涅槃要靠人自己的“顿悟”,是所谓“佛者,觉也”,但如何顿悟,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说。大概他的本意是想让他的学生们自己“顿悟”出来,结果其门徒对“顿悟”提出了无数的假想,却没有一个人说到点子上。中国的禅宗,提出了“心”的概念,彻底解决了觉悟的途径和办法,可以说比较准确地体现了释迦牟尼佛的“顿悟”思想。

不少学者认为,禅宗提出“心”的概念,是对佛教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标志着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了自身的发展过程。

(6)印度教的兴盛使学佛者逐渐改入印度教

印度教哲学天才商羯罗的横空出世,使得印度教复兴。印度的学佛者逐渐改学印度教,导致印度佛教修行者越来越少。

当初佛教在印度的兴起,替代了婆罗门教,成为印度宗教的主流。被冷落的婆罗门教,在几个世纪中一直在吸取佛教组织和思想上的长处,删除短处。到了8世纪中期,印度教哲学天才商羯罗超凡出世,一方面,他吸纳了古印度的世亲菩萨、龙树等佛教哲学大家的思想,以及印度教吠檀多思想,更重要的是避开了佛教的短处,加以重新提粹,一字百炼,励精更始,综合发展起了一个逻辑上强而有力,符合客观规律的新流派。另一方面,对原本松散的婆罗门教制度加以改革。在商羯罗对婆罗门教改革创新的大旗下,印度教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复兴运动。印度的学佛者耳闻目睹印度教的优越感,逐步加入了印度教。佛教的整个宗教体系并不完整,存在很大的缺陷;佛教内部混乱,缺乏领袖人物,这也是造成佛教在印度无力抵御印度教替代佛教的一个根本原因。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综合了其他宗教的长处,扬长避短。它是综合各种宗教,重新诞生的一个宗教,形成于八世纪,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和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印度教因为综合了佛教等其他宗教的长处,扬长避短,在印度深受欢迎。佛教在印度由于上述等原因,东山再起有很大的难度。如果将佛教的广度法门引入印度,佛教也许会在印度重新得到发展。广度法门传到哪个地区、传到哪个国家,都会迅速发展,造福世界上所有的有情众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
邮箱:newphie1#163.com

崔治平论坛,是全球首家崔治平思想理论研究网站,这里收录崔师作品、诗集、问答、精粹,供世人学习参详。

© 2013-2017 崔治平思想研究会

GMT+8, 2025-4-8 01:4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