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7-25 17: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末年的名士、隐士——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9)
Archangel_S1:2019-04-21 21:10:49
瑰宝,必须仔细研读。惭愧还说自己最喜爱诸葛亮,除了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啥都不知道。孔明本次轮转虽然身为将帅,但其观点应该与其他轮转帝王时的身份也相差无几,比如朱元璋开始也是大帅,上头还有名义上的领导。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2 15:15:00
评论 Archangel_S1:《三国演义》虽然故事与文笔俱佳,但也存在很多重大瑕疵。譬如川蜀人口仅百余万,刘备却能一次出兵75万,太不合理了。诸葛亮若有罗贯中所说的几十万大军,早把曹魏灭了。
东方黑2011:2019-04-23 10:07:34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 :我觉的三国演义对于政治军事的描写过于儿戏,人物性格缺乏成长过程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3 13:29:03
评论 东方黑2011:政治军事的描写过于儿戏,的确是一大缺陷。“人物性格缺乏成长过程”,应该不能算,因为这是历史小说,需以一书囊括近百年历史,不可能像《红楼梦》或者欧美小说那样进行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心理分析。
Archangel_S1:2019-04-21 21:22:13
说到小明王,大梵哥之前是否提过,具体忘了。沉船这事,莫非真的是刻意的安排?
当然韩林儿不识时务,蠢人死不足惜。
但祖龙的性格光明磊落,仁义当先,断不会为了名利去阴谋害人。大可找个理由让其体面的下来,安排个安乐候当。他实在不识抬举敢做找死的动作,再摁掉不迟。我觉得这事元璋应该是背黑锅了....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2 08:41:41
《明史·廖永忠传》:“...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明史·廖永忠传》已经明确说过,韩林儿是被廖永忠故意害死的,廖永忠事后还被朱元璋问责过。廖永忠在洪武八年三月因为犯了冒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事实上也与廖永忠擅自杀害小明王关系重大。
小明王父子首倡义军,有大功于天下,也是朱元璋的君主。朱元璋冒着被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直捣应天的巨大危险,也要亲率主力去安丰,拼死搭救小明王。又怎么会反过来去害他呢?
历史记载,朱元璋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交给了郭子兴。后来仅率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又发展为三万大军。但郭子兴一到滁州,朱元璋立即就再次交出了兵权。这岂是忘恩负义之人之所为?
杀害小明王,决非元璋所为,《天经》中也提到过。
弑君弑父这种大恶之事,根本就不是人干的。
Archangel_S1:2019-04-22 22:48:14
是。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清楚祖龙的为人。各次轮转中像这种不仁不义的事情,后人应该不会再轻易往祖龙身上扣了。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2 09:24:33
【廖永忠醉心功名成明初第一个被杀的开国功臣】
作者:山高月阔
“廖永忠,巢湖人,与其兄廖永安同为巢湖水师旧将。巢湖水师归附朱元璋后,廖永忠在诸将中年纪最轻,朱元璋对他说:“你也想大富大贵吗?”廖永忠说:“跟随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我所愿。”朱元璋听了很高兴。他的这个理想使他得到了侯爵,但这个愿望过于强烈却要了他的命。
廖永忠兄弟的情况与冯胜兄弟十分相似,他们都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引为心腹,朱元璋尤为器重身为兄长的冯国用和廖永安,冯国用帮助朱元璋确立了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为朱元璋典亲军,保卫朱元璋的人身安全,帮助朱元璋脱离郭子兴走向独立。廖永安则帮助朱元璋兼并巢湖水师,铲除异己分子李国胜和邵荣。渡江后不久,冯国用病死,廖永忠则在与张士诚军的作战中被俘,不屈被杀,两人死后朱元璋都十分悲痛,建国后都被封追封为公爵,恩荣为革命先烈中的翘楚。
廖永忠和冯胜一样,最初都生活在其兄的阴影之下,都在其兄死后取而代之,从而崭露头角。
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功臣一样,廖永忠征战四方,功勋卓著,明军水师的历次征战都可见到廖永忠的身影,尤其在鄱阳湖水战以及围攻武汉的战斗中表现突出,陈理投降后,朱元璋赐给廖永忠一块牌匾,上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个大字,以示嘉奖。
解放战争中廖永忠先是从汤和在南方攻城掠地,后又从徐达征讨西北,均有建树。洪武三年,受封“封德庆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廖永忠原本可以作为巢湖水师将领的代表获封公爵,但他做错了一件事,与公爵失之交臂。
至正二十六年底,廖永忠奉朱元璋之命渡江至滁州迎接大宋皇帝韩林儿来南京,当韩林儿的船行至江中时,廖元忠命人将船凿沉,韩林儿稀里糊涂葬身鱼腹。
有些人认为这件事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干的,事实上是廖永忠揣摸圣意,自作主张之举。当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对于后周的小皇帝以及周氏子孙,尚且厚待子,熟读史书的朱元璋不可能不知此事,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又不是从韩林儿手中抢来的,没有任何道义负担,况且韩林儿对他称帝构不成任何危胁。
不久前张士诚攻打安丰,杀死了刘福通但没有对韩林儿下手,朱元璋又何必杀死韩林儿呢?如果他想让韩林儿死,当初就不必救援他,或是于乱军之中将其杀害,而不必派人去接他,又让他死于途中,使自己背上杀人的重大嫌疑,这么做实在太蠢了。
从朱元璋将陈理和明升流放域外的情况看,他绝不会采取如此卑劣的手段害死韩林儿。
因此朱元璋在得知韩林儿死去的消息十分生气,他向众人表白道:“如果韩林儿来了,我可以封他一个爵位,为什么要杀死他呢?”
廖永忠揣摸圣意,自作主张,企图为自己再立新功,结果弄巧成拙,朱元璋无端背负了害死韩林儿的骂名,十分生气。
廖永忠对圣意的“关心”并没有收敛,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前,廖永忠还试图通过朱元璋身边的人为他说好话、表忠心,以期获得上赏,这件事同样适得其反,原本可以获得的公爵泡汤了。《明史·廖永忠传》记载,朱元璋对诸将说:“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朱元璋讲话说所说的“所善儒生”,指的是宠臣杨宪,廖永忠与杨宪关系密切,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前,杨宪被杀,廖永忠很可能受到了影响。
杨宪又和刘基关系密切,三人都不属于庞大的淮西集团,这是他们走到起的原因。刘基对韩林儿红军深恶痛绝,一惯视之为匪盗,当年张士诚围攻安丰时,刘基就反对救援,主张借张士诚之手除掉韩林儿,因此韩林儿之死的另一种可能是刘基通过杨宪指使廖永忠所为。
洪武四年,廖永忠随汤和率水军征讨蜀夏,立了大功,朱元璋高度赞赏,在《平蜀文》中给予了“傅一廖二”的评价,还给了很多赏赐,但他内心深处对廖永忠己不感兴趣。
我们注意到,自从廖永忠害死了韩林儿后,朱元璋就对他极不放心,无论是在解放战争还是平蜀战争,从未让廖永忠独秉大军,而是让他作为副手跟随汤和、徐达或是其它将领作战。
朱元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廖永忠害死韩林儿是一次名目张胆的弑君,有了这个先例,谁能保证他不会再干第二次呢?因此朱元璋在平蜀战役后虽然给了廖永忠极高的评价和丰富的物质奖励,但是没有给他更大的头衔。
廖永忠没有如愿封公,但他对功名地位的热忱却没有稍减,这一愿望通过意淫得到满足,偷偷穿用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洪武八年三月,廖永忠被人揭发,以“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廖永忠和杨宪都是很有野心的人,一个为了邀功不择手段,一个为了升官排陷同僚,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也使他们落得相同的结局,这对朋友分别在各自领域开创了先河:杨宪是开国后第一个被杀的丞相,而廖永忠则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殊途同归。”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2 09:39:22
【小明王突然溺死之谜,是朱元璋蓄意为之,还是有人借机谋取功名?】青史奇谈
公元一三六六年,朱元璋决定和盐贩子张士诚决一死战。只有扫掉这个江南的最后一个对手,朱元璋才能专心致志的对抗元朝。但是,在决战的前夕,朱元璋觉得有一件事情他必须做,那就是为了小明王的安危,必须将身在滁州的小明王接到自己的身边来。于是,朱元璋派出自己的水军大将廖永忠,前去滁州接小明王。
那么,小明到底是谁,竟然惹得朱元璋如此在意。更加离奇的是,被朱元璋如此在意的小明王,为什么竟然溺死在从滁州到应天府途中的瓜洲渡口。
小明王就是韩林儿,元末天下大乱的时候,红巾军的领袖刘福拥立韩林儿为皇帝,建立大宋政权,年号为龙凤。朱元璋作为红巾军中的一支,也接受了这个大宋政权,使用了龙凤这个年号。韩宁儿不断对朱元璋进行加封,最后朱元璋在大宋政权中官至江南宰相,这就表明韩林儿其实是朱元璋名义上的君主。
那么,小明王是怎么会突然溺亡了?
廖永忠一行人带领着小明王,从滁州辗转走到瓜州渡口。船行至江心的时候,小明王的船突然翻了。船上的人无一幸免,小明王被溺死在江中。历史上对小明王的是猜测纷纷,也都认为小明王之死并非意外,而是有人刻意为之,其原因有三:
一、为何所有的船都没事,唯独小明王的船翻了。
二、廖永忠这个水军大将带领着一堆水军,竟救不了小明王一人。
三、 廖永忠为何要舍近求远?廖永忠从滁州绕去瓜州渡,那可是多绕行了几百里,从瓜州渡回到应天,又多走了几百里。
最好的解释是,廖永忠是故意要绕去瓜州渡的,因为那里是他的地盘,他在自己的地盘自然好下黑手。
那么廖永忠为何要杀小明王?他与小明王之间并无私人恩怨。而且朱元璋让廖永忠接回小明王,小明王却突然死亡,廖永忠这个护驾大将军,自然是难辞其咎,但是所有的疑点都指向了廖永忠,那就说明廖永忠的背后其实是有人指使。
那么那个人究竟是谁?
第一怀疑对象就是朱元璋。等朱元璋打败张士诚之后,大宋政权就会变为朱元璋的障碍,而这位小明王自然而然成为了不该继续存在的人。事实上,在小明王死后的一年,朱元璋就取消了龙凤年号,改用吴元年,不久就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种种历史资料却表明,朱元璋在当时是真的拥护这位小明王的。朱元璋曾经冒着被陈友谅和张士诚两面夹击的危险,前去营救被张士诚攻打的小明王。然而这个危险差点朱元璋彻底完蛋,朱元璋后来自己也反思,说自己不应该去救小明王,但是他当时还是不顾一切跑去救下这个小明王。
朱元璋若是真想杀这位小明王,他当时就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前去救他。
小明王之死最大的受益者朱元璋的嫌疑被排除了,那么还有谁呢。翻阅史书,我们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将很多功臣封为公爵,而廖永忠这个战功显赫的水军统帅,却只是被封为低一等的侯爵。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廖永忠在鄱阳大战的时候,战功显赫,“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所以才给了这个不公的封赏。朱元璋给出的理由中透露出了三点极为重要的信息,儒生,窥朕意,徼封爵。那么廖永忠下黑手的动机就有了合理的解释,那么那个在背后谋划的儒生到底是谁?
能“窥朕意”的人必然是朱元璋身边信任的人,而那人又是儒生,最重要的是,他还必须跟廖永忠交情好,那么到底是谁呢?通过层层排除,杨宪就这样浮出了水面。杨宪他是朱元璋专门为朱元璋收集情报的,身为情报处处长杨宪本人心狠手辣,审时度势,深得朱元璋信任。
杨宪与廖永忠勾搭在一起,谋划伪造了韩林儿意外溺死的事件,其目的就是徼封爵,也就是谋取更大的功劳和爵位。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2 10:15:40
【韩林儿之死是谁授意的?】 (2017-04-23 14:44:32)杜车别
一般大众认识,多把韩林儿之死看成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所为。孟森在《明史讲义》里则辨析,朱元璋无除掉韩林儿之意图,亦无此必要,此为廖永忠自作聪明:
“林儿本毫无可拥之騃竖,生死不足计,不以此正永忠之罪耳。太祖自始非受林儿丝毫庇荫,非借林儿丝毫权势,天下大定,若林儿不死,太祖必有以处之。如汉如夏,力屈来降,犹封以侯爵,郭子兴则追封王爵;若封林儿亦必比于滁阳,及身而止,岂虑其尚有余焰复燃耶?廖永忠之瓜步沉舟,实为多事,然太祖若正其罪,反拟以名分归林儿,亦可不必,但心鄙之而已。后来儒生以太祖初用龙凤年号为失策,如《明通鉴》所论,其实亦重视空文,所见与廖永忠相类。总之,不足深论也。”
孟森之见虽高于俗论,但仍没说到要害。
第一:韩林儿之生死并非无足轻重;
第二,淹死韩林儿也不是廖自作聪明能干得出来;
第三,朱元璋当时,不以此正廖之罪,是有苦难言。
龙凤九年(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不顾刘伯温之激烈反对,亲自带兵支援被张士诚军队围困的安丰,把韩林儿救出后,安置到滁州,礼遇备至:“太祖设銮驾伞扇,迎驻滁州,创造宫殿居之,易其左右宦侍,待之甚厚。”(《国初群雄事略》)。此次救援,朱元璋冒了相当巨大风险,事后他自己说:
“使陈友谅乘我之出,直捣金陵,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此计之下者也。”(《国初事迹》)。
然而,朱元璋此次安丰之行,真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么?
答案多半是否定的。
此时朱元璋不仅名义上使用龙凤年号,其长远规划,应该也是把未来之大明作为龙凤政权之接续,而韩林儿正是实现此过渡的关键人物。韩宋续赵宋之统,而大明接续韩宋之统,蒙元则作为侵略者建立之伪政权,加以推翻,名正言顺。只要登基之前,把韩林儿接到建康,履行一个禅让仪式,一切都顺理成章。从军事角度考虑,救韩林儿风险过大;但从政治角度考虑,好处极大。如此,才能理解朱元璋的动机。
然而这点,正是一些人不愿见的。安丰之行前,刘基主要反对理由并非军事考虑,而是“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国初事迹》)
可说最有动机希望韩林儿死的,不是朱元璋。朱元璋若要韩林儿死,当初直接不去救,省多少事?不但自己干干净净,从当时情势,也没人会责怪。
若说冒巨大风险救回来,又变卦觉得碍事要杀,那就有些精神分裂了。要真是这么一个做事情颠三倒四自相矛盾的人,也不可能从群雄中脱颖而出。
退一步说,即便朱元璋真的变卦要除掉韩林儿,也没道理用这种惹人注目的方式,直接滁州下点慢性毒药,让韩林儿病死,都自然得多,别人也很难定论。仓促半道淹死,只能是平时没机会下手,又觉得事情紧急,不能再拖的人,授意所为。
而最有动机希望韩林儿死的人,应该就是刘基为代表的这帮元末文人谋士。
《明史.廖永忠传》言:
“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这里面没有明言,廖永忠所善儒生是谁?但普通儒生恐也不足以说服廖永忠干这么出格的事情。
那么,说是刘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忽悠廖永忠除掉韩林儿,恐怕八九不离十了。
朱元璋派廖把韩林儿接到应天,明显是为禅让程序做准备。但韩林儿一死,不但计划泡汤,而且还面临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是大张旗鼓的立刻惩办凶手,定罪惩罚?但这样一来,朱元璋自己就处于说不清的位置。毕竟廖永忠是你手下,你就算立刻将之抓起来处死,别人也会说是你把廖当替罪羊,杀人灭口而已,这属于跳进黄河都洗不清。而且为了一个关系疏远,只有虚名的韩林儿杀了廖,也会让前线将士难以心服。如果要追查幕后怂恿廖永忠的人,就更麻烦了。天下未完全平定统一,正在用人之时,先把知名文人谋士给抓起来定罪,那无疑更会吓跑本来就疑虑重重的文人,也给本来喜庆的开国盛典平白添堵。
那么,继续打着龙凤政权继承者的旗号的同时,又对韩林儿的死低调处理,就说成是意外,又如何呢?但这也很尴尬,等于给自己埋了一个地雷。无论如何,韩林儿是龙凤政权名义上的君主,不明不白的死了,是谁的责任?你既要继续打龙凤政权旗号,又默认了廖永忠的行为,那不是把弑君行为合理合法化么?还拿什么来教化天下?
朱元璋完全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继续打着龙凤政权旗号,无论是严惩凶手,还是淡化处理,都让自己变得不干不净。
那似乎只剩下一个办法了,就是和龙凤政权切割处理。切割处理后,韩林儿就变成了地位无足轻重的人,甚至是许多文人嘴里的贼寇头目。死了也就死了,没人关心追究。无论是廖永忠自作聪明杀的,还是朱元璋授意杀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朱元璋大概衡量利弊,决定采用这个办法,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内心的窝火是肯定的,但似乎也没其他选择。在这个事情上,他对廖永忠是痛恨的,但又不便于立即发作。但后来处死廖永忠和此有关。朱元璋之子朱权编写的《通鉴博论》中就明确说“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
总之,韩林儿之死,是刘基之类文人最乐见的。
于是似乎一切都来了一个急转弯。原先光明正大打着龙凤旗号,在韩林儿死后,就变成了要彻底和龙凤政权切割,甚至原先一些地方上,为感激朱元璋军队解救百姓危难而立的带有龙凤年号的碑文都要毁掉。这本来都是完全没必要的。
朱元璋在这个切割中,是利益受害方。继承龙凤政权,把蒙元作为伪政权对待,强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之义,更能让自己的功业彪炳史册,也更能彰显大明政权之正义性、合法性。和龙凤政权切割后,对待蒙元的态度,他就不得不部分顺应上层文人的心态和感情。
这种态度转变,从一些文书中也能看的出来。虽出文人手笔,基本意思,肯定也是经过朱元璋本人的认可。
在龙凤九年,朱元璋给陈友谅的书信中还说“方今取天下之势,同讨夷狄以安中国是为上策;结怨中国而后夷狄是谓无策。”
吴元年北伐檄书,虽然还是强调了驱逐侵略者,实现民族平等之义: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但也塞进了一句“蒙元统治,乃天授”云云的话。
登基前之祭告文,则对蒙元态度更温和了,天命真人起于沙漠之类都出来了,但此恐非朱元璋所乐见。弄半天,他和铁木真之类没多大区别。
将领及其身边低一层级的文人,对蒙元之否定态度更为激烈鲜明。如洪武元年八月徐达攻克元大都后之告捷文书,就痛快淋漓,毫无含糊暧昧,摘录几句有代表性的:
“尽驱胡虏之膻腥,诞布幅员之声教,乾坤清肃,日月光明。”
“惟彼元民,始自穷荒。乘宋祚之告终,突胡群而崛起。以夷狄而干天纪,以犬羊而乱华风。崇编发而章甫是遗,紊族姓而彝伦攸斁。”
“列郡之讴歌四集,百年之污染一新。”
洪武三年六月,李文忠之告捷文书应该也是对蒙元痛斥,朱元璋似是顾虑那些以蒙元为正统的文人看见之后的反应,对此大加批评,甚至不惜自我矮化说元朝的灭亡是气运所致,和我没关系。
“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而以此张之四方,有识之士,口虽不言,其心未必以为是也,可即改之。”
不过这种批评大概不是其内心真实想法,那些送给外国或外藩的文书,没这种顾虑,就说的直白多了。
比如洪武二年送给高丽国王的文书中说:
“元非我类,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亦用殒绝其命。”
“北逐胡君,肃清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
送给占城国王的文书中说:“曩者,我中国为胡人窃据百年,遂使夷狄布满四方,废我中国之彝伦。朕是以起兵讨之,垂二十年,芟夷既平。”
给爪哇国王的文书中说:“中国正统,胡人窃据百有余年,纲常既隳,冠履倒置,朕是以起兵讨之。”
给日本国王的文书中说:“向者,我中国自赵宋失驭,北夷入而据之,播胡俗以腥膻中土。华风不竞,凡百有心,孰不兴愤。自辛卯以来,中原扰扰,彼倭来寇山东,不过乘胡元之衰耳。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宵衣旰食,垂二十年。自去岁以来殄绝北夷。以主中国”
另一份洪武三年给日本的诏谕中说:“惟彼元君,本漠北胡夷,窃主中国,今已百年。污坏彝伦,纲常失序,由是英俊起兵,与胡相较几二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修元史之文人把反元义军称贼寇,而朱元璋给日本的文书里却说英俊起兵,可见态度上巨大差异。
给吐蕃的诏书中说“向者,胡人窃据华夏百有余年,冠履倒置,凡百有心,孰不兴愤。”
到了洪武中后期,发布于国内的诏书意见,朱元璋似也不愿遮掩对蒙元之态度了。洪武十八年颁发《大诰》,明实录里有一段说明,应该也是当时朱元璋的意思:
“初元氏以戎狄入主中国,大抵多用夷法,典章疏阔,上下无等,政柄执于权臣,任官重于部族,断狱迷于财贿,黜陟混于贤愚,奢而僭上者无罪,奸而犯伦者不问。辫发左衽,将率而为夷。……。上尝叹曰:‘华风沦没,彝道倾颓’。自即位以来,制礼乐,定法制,改衣冠,别章服,正纲常,明上下,尽复先王之旧。”
洪武二十一年,在收到蓝玉捷报后,朱元璋的言论则更坦率:“戎狄之祸中国,其来久矣。历观前代受其罢弊,遭其困辱,深有可耻。今朔漠一清,岂独国家无北顾之忧,实天下生民之福也。”
群臣咸顿首称贺,遂遣使赍敕书劳玉等曰:“周秦御胡,上策无闻,汉唐征伐功多卫李。及宋遭辽、金之窘,将士疲于锋镝,黎庶困于漕运,以致终宋之世,神器弄于夷狄之手,腥膻之风污浊九州,遂使彝伦攸斁,衣冠礼乐日就陵夷。朕用是奋起布衣,拯生民于水火,驱胡虏于沙漠,与民更始。”
纵观以上材料,则朱元璋在给外国或外藩的文书里,更多表露其内心真实想法:蒙元乃是窃据华夏的侵略政权,冠履倒置,义士愤怒,起兵反元者乃英雄俊杰。到洪武中后期,朱元璋即便面向国内臣民之言论,也直斥元朝之统治是污浊九州了。
对由元入明,还以元为正统的文人,朱元璋表面尊重迎合,但内心则鄙视,甚至憎恶。如危素者,本不被元朝重用,元帝逃跑后,才被帖木儿花监国复官,他就真的屁颠屁颠的上任了。一天后徐达就占领了大都。他又作态要寻死,最后又以修元史的话,他是有用之身的借口没死,当了明朝的官,还很受礼遇。
这危素也干了件好事。他告诉朱元璋,忽必烈时元人曾经把宋理宗的颅骨截断做成酒器给番僧喝酒用。朱元璋为此特地下令北平守将吴勉搜寻找到这个头颅骨做成的酒器,送回南方,安葬于绍兴。
不过这事,大概只会加深朱元璋内心,对危素这类人的鄙视。明知道异族侵略者的恶虐,还要为虎作伥当蒙元的官,人品实属卑污。
一天,朱元璋在东阁侧殿休息,听见外面有脚步声,问是谁,答曰:“老臣危素”,朱元璋说“我道是文天祥来了呢。”
另一位蔡子英,表现更搞笑。
他受扩廓帖木儿的推荐,当了元朝的官,被明军抓到,押送途中逃跑了。在陕西又被抓到,送到京师。朱元璋要授以官职,他上书洋洋洒洒,表示自己如何忠贞,不能中道而改节,请求将其流放到海南岛去,他会感恩戴德云云。
朱元璋也不强迫,暂把他安置在礼部的住所。一天晚上,这人嚎啕大哭,别人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我这是思念旧主啊。但接下来,应该是让他肠子悔青了。表演太过度,也不好。
“上知其志不可夺,敕有司送其出塞。”也就是把他送到塞外,回到他蒙元主子身边去了,这是让他求仁得仁。
堂堂正正的人不要当,非要做汉奸,也是可怜。也不知道他真能适应满嘴风沙、居无定所、饮食腥膻的游牧生活么?恢复游牧生活的元廷不把他当奴隶使唤,他就应该谢天谢地了。他原本惺惺作态的大哭表演,大概也就是要朱元璋把他放回民间,乐得轻松舒服而已,真把他送到塞外去,那滋味应该不好受,但又说不出反悔的话了。
其实如蔡子英这类人,并非不知道当汉奸之可耻可羞,也正因为知道这点,所以才要有这种做作表演。元末有些汉奸,眼看元廷要完蛋而自杀,也不是出于什么从一而终之类,本质上就是畏辱自杀。这和抗日战争胜利,有汉奸自杀是一个道理。
和龙凤政权切割后,朱元璋采取了有意识迎合一些元末文人的态度。其初衷应该是,治理天下离不开大批有文化的官员,全国各地各级官吏都需文化人才。如对蒙元彻底批判否定,可能打击面过大,让许多文人疑惧不安,抵制新政权。出于这种考虑,他才采取了压抑真实态度,甚至矮化自己驱逐蒙元之功业的做法。
但平心而论,朱元璋的做法真的是没有其他选择的合理之举么?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实际上朱元璋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他等于把本来轻而易举拿在手里的道义制高点,拱手送人。把华夷之辨的儒家大义,淡化掉,结果就让一些汉奸奴儒得以歪曲儒家理念,反而把他们自己屈膝卖身于异族侵略者的奴才行径美化成忠义,更加顽固,更加心安理得的采取敌视、抵制新政权的行为。也导致许多有良知,有民族大义的知识分子被排挤在边缘,难以得到提拔重用。
更何况,后来由于朱元璋采取严厉的打击腐败的政策,实际上还是得罪了大部分官员,还少了助力,平白增加了许多阻力。他当初讨好迎合元末文人的做法,事后看起来,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如果要反思的话,韩林儿被淹死的事发生了,那真正权衡利弊的做法,也是把事情挑明了。凶手该抓的抓,该杀的杀,把道理说清楚,讲明白,仍旧应该把新建的大明政权作为龙凤政权之接续。虽然这么做,难度确实大了点,但还是应该做。再不然,干脆一开始确实就别去救韩林儿了,无论韩林儿被元军杀害还是被张士诚部队杀害。朱元璋建立的新政权都是名正言顺可以作为龙凤政权之合法延续。而且还是免去了一些人操作阴谋的空间。
如果和明玉珍的夏政权对比的话,不得不说朱元璋在坚持华夏正统的问题上,态度还是没有明玉珍来得旗帜鲜明和坚定。这当然也和身边文人有关,同样当过伪元的进士,明玉珍身边的刘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就比刘伯温要强得多。过去糊涂失足可以理解,但还要错到底,把失足美化粉饰成光荣,就不可恕了。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2 10:29:29
【韩林儿之死,竟是廖永忠多事,黑锅却让朱元璋背了六百年 】2017-06 兰州老王
廖永忠覆舟杀韩林儿之谜
大明王朝建立前的一桩公案。朱元璋一个部下多事,乱作为,不仅害死了一皇帝,而且让朱元璋背了数百年黑锅。
这桩公案就是廖永忠沉“韩林儿”坐舟案。此案,红巾军建立的大宋政权皇帝韩林儿被淹死在长江中。数百年来,人都说是朱元璋下令让廖永忠杀了韩林儿。实际上,却是廖永忠私自揣摩上意的乱作为。
红巾军由来已久, 金人南下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头裹红巾,发动起义反抗。元末,天下大乱,各路豪杰打着红巾军、黄巾军的旗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红巾军的势力最大时,“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中原各地红巾军都受大宋领导。 韩林儿也算是朱元璋上司的上司了....
在扫平群雄中,朱元璋一直表示接受大宋政权及韩林儿的领导。朱元璋军中,统用龙凤年号。甚至朱元璋在进号吴王,也用的韩林儿的名义。那么,朱元璋要称帝建立大明王朝,韩林儿就是绕不过去山。咋办?
刘福通、韩林儿的红巾军,虽然势力强大,但组织涣散,各路人马各自为政,在同元军及地方割据势力的作战中逐渐衰弱。刘福通甚至一度投奔张士诚,刘福通战死后,韩林儿又投奔朱元璋,被安置在滁州。此时,在元末群雄中,韩林儿已经不足为惧,只是一个旗号而已。
谁知,1366年,朱元璋命廖永忠接韩林儿去应天,至瓜步,船翻沉江而亡。显然,有人蓄意谋杀了韩林儿人。难道是朱元璋下令杀人?可细细分析又不是,因为朱元璋也很恼火......原来,廖永忠私自揣摩朱元璋上意,自作主张,多事,杀了韩林儿。
后来的史学家评论,廖永忠覆舟杀韩林儿是多事。没有上命乱作为,就叫多事。
《永忠本传》言:“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实际上,如何安置韩林儿,对于朱元璋而言并不是难题。
可以封侯,也可以禅让。
如果要杀韩林儿,也不一定等到他快抵达应天,过江时,在滁州时就能办到。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显然,朱元璋无意杀韩林儿。
相反,如果韩林儿将宋禅让给朱元璋,这也不失为一个高明之举。杀韩林儿却让人觉得朱元璋以下犯上,无容人之量。
可见,廖永忠之瓜步沉舟,实为多事。
可以说,最糟的乱作为,害了一个皇帝,让一个皇帝背黑锅数百年,自己也被降了一级,丢了国公之爵。可见,上意不好窥伺。
作者:Archangel_S1 时间:2019-04-22 23:09:20
这事原来确实是廖永忠做的,利令智昏啊。
今后任何人若能在大梵哥或文王下面工作,必须得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千万别耍小聪明,打小算盘,暗地里想给自个儿扒好处,那都是蠢东西的表现。
真正聪慧的人,在祖龙、一王爷、左群文星等人龙面前,只有完全诚实,完全透明,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就对了。千万别多想。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23 08:14:24
关键是举头三尺有神明,天道好还,善恶到头终有报。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3 14:01:14
宁王朱权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编撰的《通鉴博论》中直书:“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廖永忠之不义,后赐死。”——后人都认为这不是宁王所写,而是朱元璋的特笔。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3 08:24:43
【谁指使廖永忠溺死了韩林儿?】(2017-12-01 17:52:00) 梦乔1967
韩林儿是滦州韩山童的儿子,韩山童自言乃宋徽宗八世孙。
元至正十一年,韩山童与刘福通等密谋造反,事发,山童被官吏缉杀,韩林儿随母亲逃进山林,刘福通等潜入颖州起义。至正十五年,刘福通做大,徒众达十几万,他找到了韩林儿,拥韩林儿为皇帝,国号大宋。至正二十二年,刘福通兵败被杀,二十三年张士诚大将吕珍兵围安丰,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亲自帅兵打跑了吕珍,救下了韩林儿,安置在滁州,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忠去接韩林儿,船行至瓜步,廖永忠溺死了韩林儿。当时的举国上下都认为是朱元璋指使廖永忠杀害了韩林儿,就是现在也有很多读史的人认为是朱元璋指使廖永忠杀害韩林儿在先,然后又惺惺作态。笔者不这么认为,朱元璋要杀韩林儿只需派一名校检到滁州秘密处死就完事了,然后说韩林儿病死,合情合理,无风无浪岂不更好,没必要派一员大将把韩林儿接出来,又到瓜步溺死,弄得满城风雨。
有人说安丰之行是朱元璋军事史上最大的败笔,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安丰之行前朱元璋虽然对诸将说;“安丰破,士城逾强。”但是打下安丰后,根本就没有守安丰,很显然安丰之行就是去救韩林儿。
宋朝在中原大地上存在了三百多年,也是被元朝直接灭亡的一个朝代。不能不说恢复大宋,驱除鞑虏是鼓舞三军士气最响亮的口号。韩林儿称帝之后,朱元璋采用了韩林儿的龙凤年号,每一年的年初都要虚设韩林儿的御座,带着群臣行叩拜礼。打下婺州之后,改名金华府,在府门两侧立起两棵巨大的旗杆,上面挂两条横幅,写着: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还有一次,徐达兵围高邮,张士诚想围魏救赵,带兵攻打常州,朱元璋亲自带兵支援常州,张士诚听说朱元璋亲自带兵来了,吓得连夜开溜。常州老百姓为了纪念朱元璋的神武,在城外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但是没有刻龙凤年号,朱元璋叫人搬倒砸毁。种种迹象都表明朱元璋对韩林儿以及龙凤年号的重视,这样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张士诚与陈友谅所不及的。
刘福通兵败,韩林儿窘迫,这时的江南还是群雄割据,互相征伐,中原大地也是乱糟糟,朱元璋还需要韩林儿这面旗帜,不能叫这面旗帜倒下,所以他兵发安丰,救回韩林儿。
韩林儿被安置在滁州的这三年,朱元璋干掉了陈友谅,打垮了张士诚,而且建成了新的王宫,这时候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韩林儿,我想此时的朱元璋应该有以下考虑,一是南方的战局已定,接下来就是要和北方的大元正式开战,韩林儿毕竟是北方义军的名誉领袖,散落在北方的义军多达百万之众,这个时候重视韩林儿会在北伐中原的战争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新的王宫已竣工,当然新的王宫不是给韩林儿盖的,但有可能会把韩林儿安置在旧的王宫内。
那么到底是谁指使廖永忠溺死韩林儿的哪?廖永忠传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是朱元璋对着满朝文武说的:“永忠忘躯拒敌,战功卓著,然使所善之儒生私窥朕意,至韩林儿死,故只侯而不公。”很显然这句话是告诉众将,也是告诉天下,杀死韩林儿不是我指使的,而是廖永忠与所善的儒生自作主张干的。
那么这个儒生是谁?一般的儒生为廖出主意,廖是不会做的,朱元璋的脾气很大,发起脾气来简直可以用残暴来形容,很少有人敢违他的将令,除非是离朱元璋身边很近的人暗示了廖永忠,他才会这么做。那这个人是谁哪?有人说是杨宪,可杨宪和廖永忠的关系并不好,不只是廖永忠,杨宪和所有的淮系将领关系都不好,何况也没有资料表明杨宪抵触韩林儿。那就只剩下一个人,他就是刘基刘伯温。
刘伯温足智多谋,但办起事来却相当耿直,只要他认为是对的,就一定去做,在温州为元朝做官时是这样,到朱元璋这里也是这样。在他刚来到朱元璋部队的时候,朱元璋带着众将参拜韩林儿御座,只有刘伯温不拜,而且还说:放牛的小子,拜他干什么?朱元璋很不高兴,把他叫到一边问他,你为什么不拜呀?刘伯温以天命有所归一套大论使朱元璋没有怪罪他。
朱元璋要去安丰救韩林儿,也只有刘基不同意,说“林儿归,置何处?”
朱元璋没有听,去了安丰,陈友谅乘机兵围洪都。朱元璋回来灭了陈友谅之后,对刘基说:“不听君言,几失计。”朱元璋的这句话,很多层面上是鼓励刘基,刘基可能理解为朱元璋接回韩林儿有些后悔了。
廖永忠奉命去接韩林儿,临行前一定是去见了刘基,探问朱派他去接韩林儿有没有什么别的意思?而刘基很可能是暗示了廖永忠说:“英布和楚怀王的故事将军不会不知道吧?”。
廖永忠心领神会,所以就在瓜步溺死了韩林儿。
所谓的“儒生”,只是朱元璋的一个托词罢了,以朱元璋的脾气,事发后,一定大骂了廖永忠与刘基:我十几万大军不远千里接回的人,就是为了让你们溺死的吗?你们知不知道中原还散落着百万义军。
刘基与廖永忠也一定被骂的心服口服,出得宫来叹道:唉!吴王就是吴王,吾辈所虑不及也!
烟雨含梅:2019-04-23 14:59:24
不愧文星一脉之承,后来的谭嗣同确有刘基之影。不过,以刘基之能亦行此等阴谋之事,匪夷所思,难以认同。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3 15:39:38
评论 烟雨含梅:左群文星正气凛然,但有时候也非常鲁莽。姜子牙欲杀尽殷商之降民。李斯建议焚书,且在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 。多尔衮强令汉人剃发。谭嗣同要袁世凯带兵入京,围园劫后。都是例子。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3 15:46:29
问题是刘基根本就瞧不起小明王,也不认为这些是阴谋之事。他认为自己是在帮朱元璋。
damosky:2019-04-23 21:03:55
如此看来,廖永忠瓜步沉舟确是受文星暗示而为?之前读史便有疑惑,以太祖行事之磊落,断不会使用暗杀的卑劣手段。此事应该还造成君臣间的芥蒂,数年后刘基遭胡惟庸毒杀,与之应有干系。
东方黑2011:2019-04-23 22:59:23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 :左群文星与白龙文星相比,略有不足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4 16:40:26
评论 damosky:刘基反对胡惟庸。认为他只有小吏之才,根本不配当宰相。胡惟庸则指使刑部尚书吴云沐诬告刘基。说他图谋不轨,要在有“王气”的地方修祖坟。最后则指使御医害之。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3 15:56:38
【刘伯温三次惹恼朱元璋验证一个道理:别替领导做决定 也别太牛了】半壶老酒半支烟 17-11-1319:19
在很多人眼里,刘基刘伯温是个诸葛亮式的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一谋士,是大明宰相,能掐会算呼风唤雨,什么李善长胡惟庸等奸臣都被他玩弄于掌股之上。
但是翻看正史资料,却像一盆冷水当头泼下:刘伯温原来在朱元璋那里只是个“三等公民”,一生都在磕磕绊绊中艰难走来,甚至可以说是在忧惧中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看一看刘伯温的履历就知道了: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的时候,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这个官职大家都熟悉,司马迁就是);朱元璋称帝大封公侯,但是公侯名单宣读完了,也没刘伯温的名字,直到伯爵名单的末尾,才有了个“诚意伯刘伯温”。
大家都知道,正常封建王朝的爵位是按照公侯伯子男来排序的,朱元璋封了六个公爵,四五十个侯爵(其中大多数人连个传记都没有,具体数目数了还几遍也没数清,因为其中有几个后来从侯爵晋升公爵了),而刘伯温在第三等爵位里甩尾巴,按照级别来看,刘伯温属于三等偏下,见到那四五十个公侯也要先行礼的。
至于官职,那就更有点说不过去了: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这个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而且朱元璋的制度也比较奇葩,御史大夫一次就设了左右两个,但副手中丞却只有一个,也不知道这副手到底该听谁的。 再说俸禄,诚意伯刘基刘伯温的俸禄是二百四十石,韩国公李善长的俸禄是四千石,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呀。
按照刘伯温对朱元璋建立大明所做的贡献,就是不给个公爵,当个侯爵老大也是应该的,毕竟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充当了张良的角色(如果把李善长比作萧何的话),屡出奇计,打败陈友谅张士诚乃至赶跑元顺帝,都离不开刘伯温的献计献策。
但是朱元璋就是跟刘伯温亲热不起来,或者说刘伯温有时候也不那么看得起朱元璋。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三件事来解释。
第一件事就是刘伯温不是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刘基刘伯温本来是大元朝的省教育厅副厅长,当时的官职叫江浙儒学副提举,后来因为镇压方国珍起义(或者说造反、为盗),升官当了行省元帅府都事、总管府判,也算是大元朝的高级干部或者军官了,虽然跟同僚不太对付,气得辞职回家,但实际上也是在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于是当朱元璋手下的胡大海派人去请的时候,刘伯温连理都没理;朱元璋派人带着亲笔信和厚礼请他出山的时候,他也是直接拒绝了——嫌朱元璋成不了气候。但是早就听说刘伯温是“当世孔明”的朱元璋求贤若渴,又派人三次登门,结果刘伯温居然拿出一把剑送给使者,什么意思不知道,但是那个叫孙炎(当时是朱元璋手下华阳府知府、行省部事)的使者真的急眼了,就冷冷地告诉刘伯温:“你这把剑应该先给天子,让他拿来斩杀那些不听话的人。”现在有人认为这是孙炎在威胁刘伯温:你要不去,朱元璋就来杀你了!但是细想起来,朱元璋不但不是天子,连吴王也不是,还是大元天子眼里的叛军头目(首领是小明王韩林儿)。所以孙炎的话应该这样理解:你要么跟我们一起干干,要么跟你的大元天子一起干我们!
于是在民族大义面前,刘伯温选择了追随朱元璋。但是三请不出山,还拿出宝剑来吓唬人,朱元璋未免心中不快:跟你齐名的宋濂、叶琛、张溢一打招呼就入伙!这等于是刘伯温第一次开罪朱元璋。
刘伯温的功绩大家有目共睹,咱们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咱们今天的主题是说刘伯温怎么得罪朱元璋的。
刘伯温跟着朱元璋建功立业,地位也不断攀升,这哥俩的雄心也一天天大了起来。但是朱元璋这个人一开始还是比较讲义气的,比如他两次把自己拉起来的队伍、打下的地盘完全交给干老丈人郭子兴(马皇后的义父),自己“净身出户”。而且朱元璋对天下义军的“共主”小明王韩林儿也是真心的尊重,逢年过节都领着手下对着虚设的椅子叩拜行礼(小明王在刘福通那里呢)。只有刘伯温站在一旁冷笑:“一个放牛娃,拜他干啥?”笑完甩袖子就走了,把朱元璋气得手脚冰凉:“老子还是个要饭的和尚呢!”
当张士诚围攻安丰,小明王韩林儿一天三次送鸡毛信给朱元璋求救的时候,刘伯温建议袖手旁观:那个小明王现在就是个累赘!但是朱元璋没听他的,舍命救出了韩林儿,让刘伯温很是不爽。
最后朱元璋占领了应天(南京),派廖永忠去接韩林儿来享福,结果走到瓜洲,船沉了,别人都没事,韩林儿淹死了。于是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大封公侯的时候,对廖永忠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本来凭你的功绩,是可以封公爵的,但是你听信儒生的挑拨,擅自弄死了小明王,所以这次只封你侯爵!”
朱元璋口中的这个儒生是谁呢?我们来看当时等于同样被“降爵”的另一个人是谁就知道了——谋事之功第一却只受封伯爵。
而在当时,文官与武将走得太近,是很犯忌讳的,尤其是这哥俩一商量就能替领导做主,而且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这已经犯了官场大忌。
在对待小明王韩林儿这件事上,朱元璋和刘伯温第二次产生隔阂......
烟雨含梅: 2019-04-23 17:41:05
刘基为人与做事由此看来确有欠缺,难怪洪武帝对其心有介蒂。
东方黑2011:2019-04-23 23:04:52
评论 烟雨含梅 :处事稳妥,最服白龙文星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4 06:59:59
评论 烟雨含梅:朱元璋对刘基心有介蒂是肯定的。他也太任性了。让自己的主公背负上了千载骂名。其实按照功绩,刘基至少是可以封侯拜相的。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4 07:05:32
评论 东方黑2011:白莽文星的确处事最为稳妥。无论在天界还是在人间,都深受众人爱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