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9-7-25 17:2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末三国”这个历史时代,到底特殊在哪里?(4)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2 18:29:09
汉代察举-征辟,“选贤与能”的光辉举措,来源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首领的民主选举与推荐制。大汉勃兴,此一斐然继作,即足承接三代,踵武前王,凌轹万世。正所谓“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
察举制:
察举即列侯、公卿和地方郡守等高级官吏在职权范围或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或者不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的制度。
汉自高祖开国,除了承秦之制,重军功封侯赐爵外,又首下求贤诏,要求郡国推荐贤人异士。此时适当古代贵族阶级破坏,礼崩乐坏,故令各色人才平流竞进,与君主共治天下也。
惠帝、吕后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有了具体科目。
文帝时下诏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且定下了“对策”和等第。
武帝时“察举制”已臻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各种科目不断充实,有了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核办法。武帝曾两次下诏,要求郡国定期举人。明令若有才不举,轻则免官,重则以“不敬”论处。(在汉代,不敬是重罪,法为斩首,甚至族诛。)
东汉时,光武帝下令以“四科”取士,且重“光禄四行”。
四科者:“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
光禄四行是:质朴,敦厚,逊让,节俭。
顺帝时,对孝廉科也开始试经书,实行优胜劣汰。这事实上是一个退步,孕育了后世的科举之法。
察举的科目主要有孝廉(孝敬廉洁者)、秀才(即茂才。才能优异者)、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有道、至孝、敦朴、尤异、治剧、明阴阳灾异、能治河、勇猛知兵法等等。
察举的对象,主要是民间有才有德的处士,也包括中央或郡县小吏。两汉朝廷察举,盖欲以茂材异能通经等访人才,以孝子廉吏力田等奖风俗,德才并举、文武尽收。非如后世科举,全然蔑弃道德,蔑弃舆论,所收多蝇营狗苟、寡廉鲜耻之徒,专门以升官发财,光宗耀祖,攫取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为人生鹄的。
此外科举是人求官,察举征聘是官求人。一个是求贤,一个是干禄,其人格之尊卑贵贱,亦不可同日而语也!
察举之权虽然操于州郡长官之手,但特重舆论,被选者必须是闾里所推重者。且不分贫富贵贱,不限南北畛域。各地要按比例公平分配定额。
察举得人,上峰往往会有赏赐。察举失人,举主也要承担责任,被贬秩或者免官。所以各地方一般都不敢敷衍塞责,把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滥人推举上去,自讨苦吃。
察举“常科”以“孝廉”为主。西汉时每郡岁举孝廉两人,一般无须考试,即可授官。东汉时,大致每二十万户岁举一人。察举之常科还有“秀才”(“茂才”),授职较高,岁举人数往往不及孝廉的十分之一。根据章帝建初元年的诏书,东汉的“茂才孝廉,岁以百数。”
路风027: 2019-03-12 22:25:50
天主兄,察举制虽然有种种优势,但是也会造成被权势家族所控制的局面,后期权势豪门会互相举荐对方的子弟。这个弊端应该怎样解决呢?
--------------------------------------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3-13 10:04:22
用连坐制即可。上面说过“察举得人,上峰往往会有赏赐。察举失人,举主也要承担责任,被贬秩或者免官。”问题是,一个国家到了晚期,君主昏庸,臣子结党,制度-法律的施行会大打折扣。
即足承接三代,踵武前王,凌轹万世。应改为即足仰承三代,踵武前王,凌轹万世。——唉,事儿太多,没有时间坐下来仔细推敲、斟酌词藻,写的也不免凌乱。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2 18:48:48
征辟制:
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汉代中央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等,皆可自行征聘僚属,任以官职。(太尉、司徒、司空、太傅、大将军、丞相等均可任用属吏。其中丞相之权最大。)征辟讲究以公认的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尊重社会舆论,尊重“乡举里选”。故东汉士风,竞以名行相高。不论是郡国察举,中央征辟,皆须随一时之清议为转移。
对于某些品学兼优、声名洋溢的名人,两汉皇帝会不经地方荐举,直接征召到朝廷,授以“博士”“待诏”等称号,让其侍从左右以备顾问,甚或委以大政。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朝廷更会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开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河。
——皇帝征聘是汉代最尊荣的仕途,征君去就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其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皇帝都要待以宾礼,尊崇有加。
两汉的二千石长吏一般都自辟曹掾。“选举多循资格,辟召则每以高才重名躐等而升,或期月而长州郡,或数年而至公卿。故当时尤以辟召为荣。”
不论是公府辟除,还是州郡辟除,对被辟者的资历都不加限制,只看才学,去留自便。一般辟除之后,主官即加重用,否则,气节志行之士就会辞去,飘然远引。
当时名士养望,多有被命不遽出,至五府俱辟如黄琼,四府并命如陈纪者。(大将军、太傅并三公称五府。)樊英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待若神明。”“陈寔少从樊英游。官仅太邱长,家居后,朝廷每三公缺,议者多归之。太尉杨赐、司徒陈耽,每以寔未登大位而身先之自愧。”郑康成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董卓征荀爽,初拜平原相;途次又拜光禄勋;视事三日,策拜司空。自布衣至三公,凡九十五日。
察举征聘制作为选官制度,先后持续约八百年,对中国古代社会有极深刻的影响。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不拘一格擢用人才,远胜于后世呆板机械的科举。两汉之得人,亦为历代最,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庶几乎,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也!
汉代统治者通过察举征聘、别具一格的方式选拔了大量英才,极大地促进了两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使汉代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王朝,举世无双的文明大帝国。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3 11:28:37
九重凤阙1:2019-03-12 21:11:28
评论 白乐天2020:网友这个观点是对的。1980年后能吃上大米白面就是靠尼克松化肥,跟包产到户真的没什么关系。玉米和甘薯以前应该就是底层百姓的主食,我母亲出生在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那个年代,据她说小时候吃土豆和蕃薯真是吃怕了,到后来她长大了看见土豆和蕃薯就胃。
-------------------------------------------
如果公有制与私有制效率一样,如果人民公社和家庭农场没什么区别,如果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可以并驾齐驱,难分轩轾,那么第六次轮转的白龙无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圣君了。中国根本就不应该搞什么改革开放。向西方的皿煮、宪正靠拢更是多此一举。
为什么毛XX时代的中国人整天吃玉米、土豆、蕃薯?因为没有劳动积极性的人民公社社员种这些东西最省事儿。为什么你在1980年后能吃上了大米白面?因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已经变成了买方市场。你再拿玉米、土豆、蕃薯去城里糊弄事,只能坑死自己。
用XXX时代中国人的主食,来推测清朝初期中国人的主食显而易见并不靠谱。须知那时没有什么人民公社。也没有一下子饿矢三千万。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3-13 13:24:44
计划经济是荒唐的。公有制在现阶段,也是悖逆人性的。
东方黑2011:2019-03-13 22:50:35
评论 九重凤阙1:包产到户最大的意义在于,增收的粮食可以落到农户手里,集体农庄人民公社增收了也和农户无关,直接进集体仓库了。
--------------------------------------------
白乐天2020:2019-03-13 21:49:12
学生在网上看到过其他一些帖子,说的就是改开后的粮食产量问题,观点就是良种和化肥起主导作用,感觉比较有道理,今天看到崔老师您的观点,感觉学生从前的认知还是存在问题,需要继续学习体会。
--------------------------------------------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3-14 17:40:44
评论 白乐天2020:愚兄以前接触过不少农民朋友和下乡知识青年。我的二叔和姑姑家也在农村。他们说过,在白龙当政的时代,干活就是磨洋工、瞎糊弄,所以产量很低(毕竟没有多大的利益关联)。北韩现在之所以也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我想也是认清了这一点。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3 11:52:32
乾隆中后期人口大爆炸,人地矛盾激化,天地之力尽矣。中国的底层民众才被迫开始以玉米、土豆、蕃薯作为主食。但迁延岁月,尽力弥缝,人多地少的难题终究无法彻底解决,中国的老百姓为了活下去,只能选择扯旗造反。
“在内外合力的帮助下,清王朝成功完成人口闯关,为大清江山延寿百年。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而且来得更加惨烈。”
东方黑2011: 2019-03-13 11:58:23
人口大爆炸的原因是什么呢?
----------------------------------------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3-13 12:04:10
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生育观加上没有科学的避孕技术。
----------------------------------------
东方黑2011: 2019-03-13 12:20:58
明代以前,人口最多也就是一亿多,清朝一下子爆涨到四亿多,实在不可思议
----------------------------------------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3-13 13:32:23
五个因素:一中国版图的大扩张。二农业技术巨大进步。三康雍乾一系列善政,包括救灾救荒。四西方医学传入。五美洲高产作物传入。
mexia: 2019-03-12 16:39:02
请教兄长,圣经里的伊甸园真的存在吗?人类如果是左龙造的,那前面几个怎么在地球上活下来的呢?是直接有神看管,可以与神见面,接受神的帮吗?
----------------------------------------
作者:量子心学 时间:2019-03-12 16:49:49
《创世纪》伊甸园这一段,从耶和华神造出亚当,夏娃,设立伊甸园,到把他们赶出去,关闭伊甸园。伟大的斯威登堡已经说明,就是一个寓言,并非真实的历史事件。然而这些故事往往也有某些原型。“这就是大卫所说的“古时的谜语”。摩西从远古教会的后人得到了这些资料,抄录在册”。
——我们知道,古巴比伦《创世史诗》与《吉加美士史诗》中,就有关于创世和洪水的传说。可以推想,摩西所抄录的古《圣经》,一部分来自古巴比伦,一部分来自古埃及,还有一部分来自迦南。它们与摩西,亚伦,约书亚等先知的灵视,加上上帝的启示,浑然一体,构成了《创世纪》的辉煌乐章。
(据说伊甸就是巴比伦人对幼发拉底河下游冲积平原的命名。伊甸乃地上乐园、人间胜地,在古希伯来文中,“伊甸”又衍义成了“可乐之地”。)
亚当,夏娃的故事也对应着一个事实。《天经》说:耶和华神在创世时,的确曾经亲手造出了一对夫妇,并把他们安置在西亚的土耳其,伊拉克,波斯和高加索一带,任他们和他们的儿辈孙辈,四出漫游,采集狩猎。那里应该就是广义的“伊甸园”。
在下的帖子《人类从哪里来?》曾经指出:是上帝,祖龙,和祖龙的数十个助手们制造了现代人。“祖龙分身画人;其他神佛偶尔也画一些”。其他神,就包括以王爷形象示现的耶和华神。耶和华神造出并亲手调教了这对夫妻很多年,直到他们繁衍儿孙后逝世,回归天国(亚当据说活了九百三十岁才死去)。其目的乃是与他们结缘,编制暗线,以便在地球上建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教会。那样,他们的后代对上帝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亲近感,就很容易接受上帝的训导。
亚当,夏娃与犹太人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只是人类的始祖之一。人类真正的始祖,共计四千八百人之多。正如网友所说:《创世纪》第一段,神“照我们的样子”造男造女,显然是造了很多人,只不过他们是分散在各地的人,是其他民族,他在伊甸园里造的才是犹太民族的人。圣经只记载了犹太族的家谱。但我们查考《圣经》,亚当长子该隐的妻子明显就是一个外族人。许多攻击基督教的人士断言,该隐和他的亲生妹妹结了婚,上帝让人类从一开始就乱伦,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成立。
既然圣经说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在上古就是乐园。(伊甸园在圣经的原文中是乐园的意思)那么伊甸园就存在。事实上,左龙四万八千年前创造人类就在那一带。(地球之脐)那一带原来是林木茂盛、水草丰美、鸟兽成群的好地方。
他和天慧女神(所谓女娲)用天笔造的几千人都是青年男女,依靠采集狩猎就可以生存繁衍。他和天女生的几百人虽是幼儿,但有母亲哺乳抚育。
犹太人相信一神论。认为宇宙中所有工作,都是上帝本人所做,其实是不对的。除了至上神,其他的神也可以称为神或者称为半神。(怎么叫都可以。习惯问题。与一神论并不冲突。)
神用不着看管初民,但他们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神通,可以看见神,并在危难时接受神的帮助。按照上帝的规划,神祇们引导各个人种分散到了世界各地,这就是著名的人口大迁徙。
凯西认为:二十多万年前,人类出现时,曾有着一整组的第一父母,也有一对字面意义上的亚当和夏娃。亚当就是耶稣。他在天上叫做阿弥勒斯。后来,夏娃取代了莉莉丝,成为了亚当的配偶。亚当与夏娃,也就是耶稣与玛利亚的灵魂是孪生灵魂。亚当和夏娃吃苹果,别善恶,标志着人类平静的动物式生活被结束了——他说伊甸园在高加索和喀尔巴阡山脉一带,又说亚当出生在大西洋中的亚特兰蒂斯,似乎有些矛盾。也不知道是不是在下看错了。
伊甸园的一幕,表示拥有自由意志的人类,选择了自我荣耀、自我表达,远离上帝。倒是一点没错。
(《天经》的相关记载是:广灵世界的七王-耶稣基督参加了人类的创造,他是耶和华上帝的爱子,天父的代表。凯西说他投入亚当之躯,成了一个凡人,没有记录。)
总括诸家意见,再加上《天经》的提示,伊甸园的故事,狭义上可以指人类意识的觉醒,可以指字面意义上出现的亚当和夏娃,以及他们在冰河期在西亚地区受到了耶和华上帝和天使们的亲自照料-指导一事。
在广义上,伊甸园也可以指一个漫长的时代,即斯威登堡所说地球四个教会中的第一个——大洪水之前的远古教会时期。
斯威登堡曾经说过,为了让人类领悟真理,死后飞升天界,上帝总是预备一个教会在地上。当第一个人行走在地球表面之时,上帝就创建了远古教会。远古教会的中心区域在近中东一带。它开始于史前久远年代,(我们已经知道是近五万年前。)终止于公元前一万年左右。
人类曾经在三万数千年中,处于“先天原始”状态之下,依赖上天的供给,以采集,狩猎维生。这些先民,还没有被私欲玷污,本能未失,能识鸟音兽语,能知自身宿命,起初可以乘空飞行,能看见上帝与天使,聆听神的教诲。不幸的是,在此后数万年中,人的灵性一退再退。先天变成了后天——误食禁果喻指的就是此事。亚当夏娃被赶出伊甸园,开始农耕生活。就象征着“先天原始社会”的终结,人类过渡到了农耕文明。——亚特兰蒂斯和蓝姆尼亚等地除外。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3 12:50:16
既然圣经说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在上古就是乐园(伊甸园在圣经的原文中是乐园的意思),那么伊甸园就存在。事实上,左龙四万八千年前创造人类就在那一带(地球之脐)。
那一带原来是林木茂盛、水草丰美、鸟兽成群的好地方。
他和天慧女神(所谓女娲)用天笔造的几千人都是青年男女,依靠采集狩猎就可以生存繁衍。他和天女生的几百人虽是幼儿,但有母亲哺乳抚育。
犹太人相信一神论。认为宇宙中所有工作都是上帝本人所做,其实是不对的。除了至上神,其他的神也可以称为神或者称为半神(怎么叫都可以,习惯问题,与一神论并不冲突)。
神用不着看管初民,但他们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神通,可以看见神,并在危难时接受神的帮助。按照上帝的规划,神祇们引导各个人种分散到了世界各地,这就是著名的人口大迁徙。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3 17:09:38
玫瑰花下的真相: 2019-03-12 16:55:34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老师,不是您逐步讲解,我们对清朝的评价过低了,其实看历史清末没有大流血的换代看,清朝还是很大气的
-----------------------------------------------------
满族是大明的属民。
努尔哈赤是大明的地方官,汉化程度非常深。
除了萨满教和藏传佛教,他们与汉人的信仰完全一致,这一点我以前也没想到。
但几年前看了清太祖第一个都城——赫图阿拉的建筑,我感到非常震惊。
努尔哈赤是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建立后金,割据辽东的。“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即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的前一年,当时女真尚未进入辽沈地区,努尔哈赤就在赫图阿拉“城东阜上建佛寺、玉皇庙、十王殿,共七大庙,三年乃成”。”
“七大庙”中已知的5座寺庙,“囊括了萨满教和儒释道三教。其中堂子属于萨满教,文庙属于儒教,地藏寺属于佛教,玉皇庙、关帝庙属于道教,可见努尔哈赤不仅对萨满教,而且对儒释道三教都尊崇有加。努尔哈赤对佛教、道教的尊崇,留下了许多相关的传说。”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3 17:22:15
【文庙】
“文庙是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修建的七大庙之一,也叫孔庙,是清代第一座孔庙。一个满族的首领对汉民族的文化先师如此虔诚,其目的是为了政权的统治的需要。
努尔哈赤为加速后金政权封建化的进程,采用宗教手段,广泛地吸收融合中原汉文化,对儒教汉文化推崇备至,赫图阿拉故城建城不久就在内城东南隅高阜上修建了文庙。当年的文庙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但已在战争中毁掉,我们所见到的这座文庙是在2002年在原址上按原貌复建的。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内祀至圣先师孔子,配祀复、述、宗、亚四圣及闵、冉等十二先贤。东西房供奉先儒77位,先贤79位。大成殿后有崇圣祠三间,供奉先师祖先。供奉着先儒77位;先贤79位。文庙曾为满族吸收汉文化立下了不朽功劳。当年,这里芹澡辉煌,钟鼓齐唱,香烟燎绕,善男信女拜谒不绝。”
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下令改建沈阳孔庙,崇祀孔子。同年,皇太极开设文馆,还举行了后金建国以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并录用考中的生员。
崇德元年,皇太极定文馆三院之名,分任职掌。其中,秘书院的一项职责就是遣官祭祀孔庙。同年八月初六日,皇太极遣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致祭于孔子神位,称颂孔子“圣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并“以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配享”。
三年二月初六日,皇太极又派官员祭祀孔庙。
五年规定,每年二月、八月上丁日,行释奠礼。正如乾隆帝在《文庙诗》注中称:“我太宗初创大业,即敕建文庙于盛京,行释奠礼,开创规模,崇文重道,已肇一统文明之盛也。”
建州女真对关羽十分崇拜,兴起之初就选择了关羽做为保护神。萨满朝祭时也要挂关公画像。
据邓子琴先生考证:“满洲尚跳神,无论富贵贫贱,皆于室内供神牌……室向南者,多以北壁为正龛,西为旁龛。东向则以西壁为正龛,南为旁龛。旁龛乃最尊处也,最尊处所供奉之神为观世音大士,次为关帝。”
努尔哈赤迁居赫图阿拉城后,建关帝庙。“国初出师,恒载关羽像以从,所向克捷。及入关,乃崇禩,尊于孔子并,满语称为关玛法。玛法者,祖之称,盖尊之至也。”
在这个时期,地处辽阳县的西八里庄发生了一个故事:“明武安王庙即西八里庄关帝庙。清太祖征明至此,村人逃避。有苏姓者诡称庙祝求保护,乃以版亲题数语,末书‘天命乙丑年题’,以是得无恙。洎定都沈阳,追悼阵亡将士,召苏诵经,赐道袍象笏......”
这位“苏姓者”谎称自己是关庙庙祝竟能得到努尔哈赤的御笔丹书,继而保全性命,可见其智,但这则逸闻也说明了当时努尔哈赤崇信关公已是尽人皆知之事。
努尔哈赤死后,其四子皇太极继位。和他的父亲一样,皇太极也崇信关公。天聪初年,皇太极立纛祭天时即“附祀关帝庙”......他还将关公信仰推广到了帝国内外的各个民族之中。《朝鲜宣祖实录》第二〇八卷就记载了崇德元年满人首领台吉在抚顺关市祭拜关帝的情景:
“备黑牛一支,乌鸡一支,请关圣帝君神像到墙,傍立大刀两口,下立腰刀四十余口,摆设香案祀奠。用黄表写二台吉并各头目年庚、誓状一通,有各夷目闻刀盟誓,将血酒抛天,遍饮,愿从今一意恭顺天朝,出力报效。”
这段记载说明了此时的关公信仰已是大清帝国团结各个民族以及周边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了。
崇德八年皇太极(1643年)在盛京敕建关帝庙,《钦定盛京通志》记载了这件事:
“盛京关帝庙:有三,一在地载门外城西北五里校场,崇德八年敕建。正殿三楹,东西配庑各三楹,大门三楹,赐额曰‘义高千古’“岁时官给香烛”......
除此之外,当时的盛京还有一座比较隐秘的关帝庙,就在皇宫之北,应是爱新觉罗氏的私庙,其创建时间可能比皇宫的建造时间还要早,因为宫墙到这里像是特意拐了一个角度,并在大政殿后的红墙外为庙门留出了一块空地。
此庙至今尚存,正处在盛京古城的中心位置,因此也俗称“中心庙”,可见当时满清皇室对关公的崇拜程度。而且,地载门关帝庙和中心庙这两座盛京较早的关庙都在皇宫之北,这其中应该也暗含着“帝系转北”的隐喻。
“顺治九年,敕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庙祀遂遍天下。
白乐天2020: 2019-03-14 09:28:12
赫图阿拉在山里,不是汉族聚集地,辽河平原才汉族是聚集区。
--------------------------------------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3-14 16:26:39
赫图阿拉虽然在山里,现在也属于我们抚顺市。古代满人的居住区离辽东边墙内我们汉族的聚集地,其实也不算远。他们做买卖,都要到抚顺关来。
赫图阿拉内城有关帝庙、城隍庙、启运书院(皇太极、多衮及等诸多后金军事家、政治家都曾经在这里学习过)、文庙、昭忠祠、刘公祠等。城外有地藏寺和道教的显佑宫,是后金七大庙宇当中的两座。看完之后,我估计所有人都会对满人的汉化程度之高猛吃一惊。
白乐天2020:满洲汉化如此之深,看来努尔哈赤主要是顺应潮流了,进而暗合天意了。忽然记起,当时满洲经常会有对汉族进行减丁为目的的屠杀,可能当时努尔哈赤并没有学生前文所说的前瞻性,只是尊重当时的客观情况而已。
-------------------------------------------
东方黑2011:奴尔哈赤似乎只想割据东北
-------------------------------------------
白乐天2020:看他的作为似有此意,并无远图。
-------------------------------------------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3-15 15:05:35
奴尔哈赤立国“大金”,建号“天命”。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志不在小。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4 16:20:08
东方黑2011: 2019-03-13 21:25:22
唯一遗憾的地方,努尔哈赤如果早把发型改了就好了
-------------------------------------------
是啊,满族的服饰发型很难看。远不如汉服。
一王爷刚刚讲过:天界的神仙,很大一部分就穿汉服。除了汉服,还有更华美、更靓丽的许多种衣饰。穿起来光彩照人、明艳无俦,美不胜收,莫可言宣。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4 08:15:16
作者:九重凤阙1Lv 8 时间:2019-03-14 03:18:12
...由于贫困、科学技术的落后以及国际上的孤立,中国除了专注于尽快发展农业之外别无选择。1949年,中国全国只有两座化肥厂,几乎没有农场拥有机械设备,并且既没有电,也没有水泵用的小型发动机。
阻碍中国农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障碍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之后正式解除....
-------------------------------------------
按照凤阙女士的说法,XXX搞合作化,搞人民公社根本就没有什么毛病,中国人民之所以在XXX时代食不果腹、吃糠咽菜,甚至饿死数千万,只是因为缺少化肥(这就是现在猫左大肆鼓吹的理论)。从1949年到1972年,中国的化肥产量似乎一直在原地徘徊。
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
请看:
我国历年的粮食总产量和化肥使用量(单位:万吨)
1952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6392.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7.8万吨
1957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9505.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37.3万吨
1962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6000.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63.0万吨
1965年的粮食总产量为:19453.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194.2万吨
1970年的粮食总产量为:23996.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351.2万吨
1975年的粮食总产量为:28452.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536.9万吨
1976年的粮食总产量为:28631.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582.8万吨
1977年的粮食总产量为:28273.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648.0万吨
1978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0477.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 884.0万吨
1979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3212.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086.3万吨
1980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2056.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269.4万吨
1981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2502.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334.9万吨
1982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5450.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513.4万吨
1983年的粮食总产量为:38728.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659.8万吨
1984年的粮食总产量为:40731.0万吨;化肥施用量为:1739.8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的“统计数据”和“中国统计年鉴”。
通过上面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化肥产量和化肥使用量,一直在稳定增长。阻碍中国农业发展的所谓化肥障碍,并不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后突然解除的(说到底,体制的障碍更关键)。
当然毛泽东时代引进化肥项目,也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解决温饱问题,解决吃饭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作者:九重凤阙 时间:2019-03-14 09:10:47
转载网上一篇文章:
如果要问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发明是什么?大部分人可能会觉得是计算机科学的兴起。但从人类作为一个族群繁衍的角度来说,最为重要的恰恰是常被忽视的化肥工业尤其是合成氨技术的发展。
如果离开电脑,电视,核反应堆,航天飞机,人类还是会一样发展繁衍下去。但离开了合成氨技术,全球总人口很难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动荡后仍旧一路从1900年的16亿增加到现在的70余亿。
1978年,中国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为了填饱肚子,已经被饥饿纠缠多年的农民四处奔走,——他们追求的不过是一点点化肥。有了化肥,就有了对明天更美好的期待。" 一肥难求”,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化肥工业典型的写照。
当然,不仅中国在过去饱受饥饿困扰,欧洲也曾长期徘徊在饥饿的边缘。历史学家费尔南德·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曾经计算过,英国在1523年到1623年之间有17次全国性和大地区性的饥荒。法国1500到1800年间发生过40次全国性的饥荒,每十年有一次以上。为了粮食增产,人类想尽各种办法。在18世纪,美国农民甚至通过收集野牛头骨并将其磨碎作为肥料。
16世纪中叶,欧洲人从美洲的秘鲁引进土豆,最初作为观赏植物被偶尔种植。18世纪中期开始,土豆开始在欧洲迅速普及。这主要是因为全球迎来小冰期,农作物收成减少。而农业生产的马尔萨斯陷阱迎来人口过多、土地供应不足的拐点。这两点共同导致了谷物供给不足,饥荒蔓延。此时,人们注意到土豆的良好特性:对气温不敏感,产量稳定;单位面积产量高、单位产量能量高,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热量的需求;虽然味道平平,但是营养全面,即使只吃土豆也能保证基本的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土豆在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地区迅速普及。到1845年,土豆已经提供了欧洲人10%的卡路里摄入量。
与此同时,农业科学在这一时期也迎来突破。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 提出的“矿物营养理论”奠定了农业化学的基础。他确定氮(N),磷(P)和钾(K)三种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据此,他认为秘鲁鸟粪是最好的化肥。于是欧洲人盯上了智利和秘鲁太平洋岛屿上积攒上千年的鸟粪,将这些鸟粪送去作为肥料。因为鸟粪,秘鲁进入一个长达40年的繁荣时期,即所谓的“鸟粪时代”。
然而氮肥的横空出世加速了 “鸟粪时代”的结束。随着氮肥(硝酸盐)成为欧洲主流的肥料来源,人们在秘鲁、玻利维亚和智利三国交界的阿塔卡马沙漠发现了蕴藏量丰富的硝酸盐矿床。为了争夺这个天上掉下来的新馅饼,爆发了著名的“南太平洋战争”,也称“硝石战争”、“鸟粪战争”。
在19、20世纪之交时,拥有大量硝酸盐矿的智利供应了全球超过三分之二的矿物质肥料。但这些硝酸盐矿藏随着不断加速的开采而减少,使得硝酸盐价格不断抬升。对硝酸盐价格不断抬升最为叫苦不迭的当数德国人:德国缺乏海外殖民地,人口众多且土地贫瘠,农业急需大量氮肥,同时德国的化学工业也需要大量硝酸盐原料。为了维系自身的粮食安全和原料安全,德国化学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合成化肥的办法。为这一领域带来革命性突破的人是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1908年,哈伯发现在175-200个大气压力下和500-600℃时,氢和氮反应能产生6%左右的氨。1909年,哈伯成功地建立了每小时能生产80克氨的实验装置,并申请了专利权。德国化学工业龙头企业巴斯夫公司敏锐地意识到哈伯专利的商业潜力,立即购买了此项专利。在巴斯夫研究部主任卡尔·博施(Carl Bosch)的支持下解决了催化剂等技术难题,最终设计成功能长期使用和操作简便的合成氨装置。
1910年,巴斯夫公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合成氨试验工厂,1913年建立了工业规模的合成氨工厂,年产量为7000吨。随着合成氨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氮肥通过这一方式被生产出来,在1931年全世界有50%的氮肥是经过合成氨被合成出来的,到了20世纪末这一比例超过了99%。正是这些合成氨工业生产出的氮肥彻底改变了人类农业的格局。
二战后合成氨工业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更是造就了严重依赖合成氮肥的第三世界国家农业体系,并且随之带来了这些国家的农业增产和人口爆炸。根据2000年前后的一项测算,合成氮肥带来的集约化农业体系使得这些国家相比传统的农业体系多养活了23亿人口。
作为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化肥工业发展较晚。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个黄金时期,很多企业借着这个短暂的机遇迅速发展,有些甚至一度成为海内外知名的大型企业,南京的永利硫酸铔厂便是其中一例。1930年,国民政府的实业部长孔祥熙提出了中国要兴办的十项实业计划,其中一项就是创办硫酸铔厂,发展中国自己的化肥工业。1937年,在经历了技术、资金等多重障碍之后,由范旭东等一批民族企业家,创建了中国第一座化学肥料企业——永利硫酸铔厂。该厂在南京长江北岸建成投产,中国人自造化肥的梦想变成现实。当时,永利铔厂具有日产合成氮39吨、硫酸120吨、硫酸铵150吨和硝酸10吨的能力,因其设备精良、规模宏大,被誉为“远东第一大厂”。
从上世界5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了技术引进之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国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了156项基本建设项目,这些项目奠定了中国初步工业化的部门经济基础。这一时期建设了由前苏联援建的吉林、兰州、太原三个化肥厂,拥有合成氨15.4万吨、硝酸铵18.8万吨生产能力。
1973-1976年,中国掀起了第二次大规模成套技术设备引进高潮。国家利用自有外汇,从国外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13套大型合成氨、尿素装置,分别建设在四川、黑龙江、辽宁、山东,湖南和湖北等地,到1979年,这13个厂全部建成投产。这些引进的大型装置迅速提高了中国氮肥工业的技术水平和高浓度尿素的比例,成为氮肥行业的骨干企业。
------------------------------------------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3-14 17:01:47
感谢凤阙女士普及化学知识!
化肥对人类来说的确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化肥,中国人口必将止步于五、六亿,然后就是狼烟四起、天下大乱。就像古代中国人口一旦到达峰值,必定会有一次洗牌重来一样。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4 09:17:12
查一查下历年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问题就更清楚了:
年度 粮产量(万吨) 人均粮(公斤)
1949年: 11318 208.9
1950年: 13213 239.4
1951年: 14369 255.2
1952年: 16392 285.2
1953年: 16683 283.7
1954年: 16952 281.3
1955年: 18394 299.3
1956年: 19275 306.8
1957年: 19505 301.7
1958年: 19765 299.5
1959年: 16968 252.5
1960年: 14385 217.3
1961年: 13650 207.3
1962年: 15441 229.5
1963年: 17000 245.8
1964年: 18750 266.0
1965年: 19453 268.2
1966年: 21400 287.1
1967年: 21782 285.2
1968年: 20906 266.2
1969年: 21097 261.5
1970年: 23996 289.1
1971年: 25014 293.5
1972年: 24048 275.9
1973年: 26494 297.0
1974年: 27527 303.0
1975年: 28452 307.9
1976年: 28631 305.5
1977年: 28273 297.7
1978年: 30477 316.6
1979年: 33212 340.5
1980年: 32056 324.8
1981年: 32502 324.8
1982年: 35450 348.7
1983年: 38728 376.0
1984年: 40731 390.3
1985年: 37911 358.2
1986年: 39151 364.2
1987年: 40473 370.3
1988年: 39404 354.9
1989年: 40755 361.6
1990年: 44624 390.3
--------------------------------------------
合作化之前,1956年、1957年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超过了三百公斤。据老人说,当时大部分还是细粮。合作化之后,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一路下滑,1961年甚至下滑到了二百公斤的水平,导致人口大量死亡,此后缓慢回升。
直到1974年,中国的人均粮食占有量才重新爬上了三百公斤的水平线,但当时大部分是粗粮(本人的亲身体验)。
既然我们不能把问题归咎于化肥,或者归咎于老天爷,那就只能归咎于当时合作化、人民公社,社员吃大锅饭,人人出工不出力的荒唐体制了。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4 15:52:36
九重凤阙1: 2019-03-14 09:09:49
体制固然重要,但是技术飞跃的确是一个必要件。
-----------------------------------------
凤阙女士认为技术第一,制度第二。
“阻碍中国农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障碍在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历史性访华之后正式解除”这种观点,在下实在不敢认同。
清末的洋务运动之所以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愿触动旧制度和旧的生产关系,整天只惦记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我认为,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解散人民公社,如果没有允许私营企业自由发展,如果没有这种生产关系的剧变,即便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引进了一批化肥工业设备,现在的中国也不过是一个特大号的北朝鲜而已。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4 15:55:57
网友三界草 说得好:
咱们都不是专门研究朝鲜问题的专家,但多少也是对朝鲜有一些了解。
很明显的例子摆在眼前,中国在没有改革之前,就是国民经济日趋萎缩,有些地方种地的农民粮食都不够吃,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大家都在混。
就说中国百姓对国家建设的态度,实际分为两个阶段。刚解放至1957年,百姓还是相信政府的,干劲没得说。从57年反右之后,一连串的运动就把百姓的干劲折腾没了。
改革后,三年就把国家粮库全部装满。给自己干和给别人干话,干劲就是不一样。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4 18:47:48
四、汉末三国战争及人才竞争之剧烈亘古罕见
狭义的三国(220年-280年)时代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广义的三国时代则自184年黄巾起义起,东汉开始失去控制力。此后是群雄割据、三足鼎立、最后公元280年三分归晋。
三国时代战争至为剧烈,重大战役很多。兹举如下:
一、黄巾起义(公元184年-186年)双方统帅,何进、张角。结果:何进依靠众多地方军阀击败张角
二、讨伐董卓(189-191)双方统帅,董卓、袁绍。结果:董卓迁都长安,盟军决裂,形成军阀割据局面
三、江夏之战(190)双方统帅,刘表、孙坚。结果:刘表杀孙坚,孙策接任
四、兖州之战(192)双方,曹操、青州黄巾军。结果:曹操击败黄巾军,取得兖州
五、宛城之战(197-199)双方统帅,曹操、张绣。结果:第一次战斗曹操损失爱子曹昂与爱将典韦,第二次战斗取胜
六、易京之战(199)双方统帅,袁绍、公孙瓒。结果:袁绍消灭公孙瓒
七、官渡之战(200-201)双方统帅,袁绍、曹操。结果:曹操连连用计,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八、平阳之战(202)双方统帅,钟繇、马超与呼厨泉、高干。结果:匈奴呼厨泉联合高干攻略河东,钟繇联合马超大败高干等
九、南皮之战(205)双方统帅,曹操、袁谭。结果:曹操在华北平原的控制再也无人能撼动,袁氏余部则在追击下北逃
十、赤壁之战(208)双方统帅,曹操、孙权与刘备。结果:孙刘联军利用风向火攻打败曹操,奠定三国雏形
十一、合肥之战(209)双方统帅,曹操、孙权。结果:双方各有胜负
十二、潼关之战(211)双方统帅,曹操、韩遂与马超。结果:曹操利用反间计打败马超
十三、汉巴之战(211-214)双方统帅,刘备、张鲁与刘璋。结果:刘备击败敌军,收马超,取得益州
十四、汉中之战(219)双方统帅,刘备、夏侯渊。结果:黄忠力斩夏侯渊,取得汉中
十五、荆州之战(219)双方统帅,孙权与曹操、关羽。结果:孙权与曹操联手击杀关羽,孙权取得荆州大部
十六、夷陵之战(221-222)双方统帅,刘备、陆逊。结果:陆逊用火计击败刘备,刘备不久病死
十七、曹丕伐吴(222-223)双方统帅,曹丕、孙权。结果:曹丕三次入侵皆未果,吴和魏脱离臣属关系
十八、南中平定战(225)双方统帅,诸葛亮、孟获。结果:诸葛亮采取攻心战,使南蛮心服口服
十九、诸葛亮北伐(227-234)双方统帅,诸葛亮、曹真与司马懿。结果:共5次,互有胜负,诸葛亮病逝。
二十、石亭之战(228)双方统帅,陆逊、曹休。结果:陆逊大败曹休
二十一、魏灭燕之战(238)双方统帅,司马懿、公孙渊。结果:辽东地区归于魏国统治
二十二、兴势之战(244)双方统帅,曹爽、费祎。结果:曹爽攻克汉中失败
二十三、姜维北伐(249-263)双方统帅,姜维、钟会与邓艾与诸葛绪。结果:互有胜负
二十四、淮南三叛(251-258)王凌、毌丘俭、诸葛诞对抗司马氏,后两次有吴军参与。结果:司马氏彻底铲除魏帝势力
二十五、东兴之战(252)双方统帅,诸葛恪、司马昭。结果:魏军战败,诸葛恪声望达到顶峰
二十六、魏灭蜀之战(263)双方统帅,钟会、邓艾对抗刘禅。结果:邓艾钟会灭蜀
二十七、交州之战(270)双方统帅,陶璜、董元。结果:吴军收复交趾地区,打破西晋三面包围之势
二十八、西陵之战(272-274)双方统帅,陆抗、羊祜。结果:陆抗以3万士兵击溃晋国8万士兵
二十九、晋灭吴之战(279-280)双方统帅,司马炎、孙皓。结果:西晋统一中国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5 08:33:05
白乐天2020: 2019-03-14 19:51:06
学生对农业农村没什么认识,胡乱发言,今后当慎思言。
-------------------------------------------
千万不要这样。
个人思考须天马行空、达成共识靠集思广益。
“理不辩不明,灯不拨不亮”。争论归争论,争论是好事。
如果大家总是约束自己,谨言慎行,不敢自辟蹊径、独树一帜,特立独行,久而久之,我们就会离真理越来越远,最后变成闭目塞听、蒙昧无知的一群人。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3-15 08:41:55
damosky:这个楼已经歪了,凤阙女士大可另开一帖,不必在此胡搅蛮缠。
----------------------------------
东方黑2011:不好意思,歪楼我也有份,打扰了网友看贴,扰乱了楼主发帖,抱歉
----------------------------------
白乐天2020:歪楼有我的原因,影响崔老师的主贴,罪过罪过。
----------------------------------
歪楼是我自己的责任,完全不怪凤阙女士。
事实上通过反复争论,凤阙女士也纠正了我的一大偏见:把一切都归功于制度变革,淡忘了技术进步对于提高中国粮食总产量的重大影响。
感谢才华横溢、直言不讳的凤阙女士!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3-15 14:15:37
逆向哥白尼:2019-03-15 11:35:20
技术与制度相辅相成,看问题不可偏废,给兄长点赞。
9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的朝鲜,没了电力化肥,农业全面停摆,一落千丈,遥想当年曾与日本并称为亚洲的两个主要工业国家,是东亚地区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人均GDP不但高于中国,也高于韩国。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是啊是啊,技术与制度相辅相成,看问题不可论甘忌辛,偏执一己之私见。
烟雨含梅:在下先前因凤阙女士与阿姨教之故,心有介蒂。可又知世事和而不同,当求同存异。不同理想与观念之间或许矛盾重重,但只要不走极端,依旧是朋友与兄弟姊妹。感谢凤阙女士诗句相勉,为实现更美好的人间社会,在下想来女士亦有此心。在下感觉女士与阿姨总有不同之处,一点浅见女士莫怪。
东方黑2011:我感觉刘不太可能放弃诸夏
九重凤阙1:不试一下怎么知道结果呢?实际上我看他目前在美国的处境就不太妙,我不知道他自己意识到了没有。话题很敏感,我就不多解释了,且看日后发展如何。
烟雨含梅:女士高才,兼通中西,若能助力,自然甚好。只是阿姨虽有头脑,却过于狂妄,我视他为当代慕容复。
九重凤阙1:他有大才,难免狂妄。我实在是出于惜才之心,不能看到他日后为他人所用,那样会制造一个劲敌。到时大势所趋,总能找到收服他的办法。谋士终归只是谋士,在硬实力面前,他的选择不会太多。
烟雨含梅:惟恐阿姨因过于自负而陷入虚妄之中不能自拔,最终沉沦不省。故视其为慕容复之梦魇。
东方黑2011:诸夏和联邦,只恐大方向不同
--------------------------------------------------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3-16 17:25:25
评论 东方黑2011:刘阿姨一心要当诸夏国父,分裂中国,旁边还有一大群皿*煮派的傻子与之一唱一和,遥相呼应,劝是劝不回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