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治平

快捷导航
查看: 358|回复: 12

东汉末年的名士、隐士——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

[复制链接]

691

主题

1144

帖子

41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9-7-25 17:34: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06 23:30:55

从人类诞生到现在,四万八千年来,上天的秘密基本上是不允许人类窥探的。几大宗教关于天界的知识也比较零散,且有时真假杂糅,有时闪烁其词,至今使人难窥全豹。

然而真正有能力穷究天人的超一流大咖,还是会偶尔乍现。有意无意之间,他们往往会把上天的一些秘密暗示给我们,但人类能不能听懂就不好说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的君主虽多,成千上万、车载斗量,但真正的真龙天子只有四位。按照惯例,或者说是上天的规定,四龙中的祖龙在创世画人之后,须藉七回轮转,治平天下。中国历史上的周武王、秦始皇、诸葛武侯、唐太宗、明太祖、满清的顺康乾光四帝,以及英国的护国主克伦威尔,都是他的化身(武侯和克伦威尔虽非君主,但事无巨细、咸决于己、地位崇高、威仪棣棣,跟君主也相差无几)。

诸葛武侯的真实身份,在中国历史上至少已被暗示出了两次。第一次,是他得号“卧龙”之时;第二次,是他星陨五丈原之际。

众所周知,龙是皇帝的象征,只有天子才能称龙。

中国历朝历代的人士起名虽可以用龙,如三国时的陈元龙(陈登)、赵子龙(赵云),但直接把龙的绰号加诸一位平民的情形,还是相当罕见。奇怪的是,诸葛孔明就人送绰号——“卧龙”。

诸葛亮逝世前大星陨落,与秦始皇去世前有大星坠落也如出一辙。

东晋史书《晋阳秋》记载:“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唐撰《晋书》记载:“会有长星坠亮之垒,帝(司马懿)知其必败”——其实,已经暗示出了诸葛亮在异度空间的地位与层次。一般的高官重臣去世,天地间怎么会有这种异象?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07 13:22:13

众所周知,毛XX后来也谈到了这桩公案。因为1976年的中国,恰巧也是地动山摇,天降陨石,周朱毛相继离世。

1976年年3月8日,中国吉林降下了一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陨石雨。其中有三块陨石重量超过100公斤,最大的一块重量为1770公斤,大大超过了美国收藏的目前世界上最大陨石的重量——1078公斤。同年7月28日,中国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几十万人丧生。

据毛XX的护士孟锦云回忆,4月22日那天她给毛念了报纸上报道吉林降下陨石雨的消息,毛听得非常认真。听完后,他让小孟停下来,扶他到窗口,望着夕阳渐落的天际,伫立了很久很久。孟问:“天上怎么会一下子落下那么多的石头呢?也太巧了,还没伤人。”“大人物要死的时候,天上会掉下大石头您真信吗?”

毛说:“我相信噢,中国有一派学说,叫做天人感应。说的是人间有什么大变化,大自然就会有所表示,给人们预报一下,吉有吉兆,凶有凶兆。”“这种事情历史上可屡见不鲜啊。史有明载的就不少。野史上就更多了。”

“天摇地动,天上掉下大石头,就是要死人哩。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赵云死时,都掉过石头,折过旗杆。大人物、名人,真是与众不同,死都死得有声有色,不同凡响噢。”


Aussie2019:2019-04-07 21:29:40
1997年山东省也下过一场中等规模的陨石雨,总重量超过一百公斤。那年天狐逝世。
----------------------------------------------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08 12:34:00


没想到啊。看来史书缺略甚多,可能所有大人物出生或去世,上天都会显示异象,但人们往往不曾留意。
----------------------------------------------


Aussie2019:2019-04-09 17:26:31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 :兄长所言极是。学生也有留意到这十多年的黄河水清,天下苍生有福了。
----------------------------------------------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09 18:07:33
评论 Aussie2019:多谢贤弟告知!“九曲黄河水不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1

主题

1144

帖子

41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7: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末年的名士、隐士——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2)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3Lv 7 时间:2019-04-07 17:50:27

卧龙这个绰号出自哪里?

「三国志·诸葛亮传」说:

徐庶至新野,深得刘备器重。徐庶力劝刘备咨访高贤,以成霸业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东晋史学家、襄阳人 凿齿所撰《襄阳耆旧记》(简称「襄阳记」)说:

“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庞士元也。”

徐庶和司马徽这样说,其源盖出自庞德公。

《襄阳记》曰:“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庞德公语也。”

《先贤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

庞德公何许人也?

历史记载,庞德公是荆州地区公认的学术领袖,士族领袖,是大名士也是真隐士。其家乃襄阳地区的名门望族。

庞氏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代,毕公高的支庶有受封于庞乡者,后世子孙遂以为姓。春秋以前庞姓于史书鲜见。但战国时魏有庞涓,赵有庞煖,西汉有杜陵人庞真。东汉时,见诸史册之庞姓名人达十数人,如庞参、庞俊父子为河南缑氏人,庞萌为山阳人,庞雄为巴郡人,庞奋为辽东属国都尉。这位庞德公则是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庞德公名震当世,深不可识。所以,荆州牧刘表多次盛情邀请他出山做官。

「襄阳记」曰:

“庞德公,襄阳人。居岘山之南沔水上,「沔水即今汉水。《诗经·小雅·沔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未尝入城府。躬耕田里,夫妻相待如宾,休止则正巾端坐,琴书自娱,睹其貌者肃如也。

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自往候之,谓公曰:

“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公笑曰:“鸿鹄巢於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亀鼉穴於深泉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趋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但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因释耕陇上,妻子耨於前。

表诣而问曰:

“先生苦居畎亩之闲,而不肯当禄,然后世将何以遗子孙乎?”

公曰:“时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亦不为无所遗也。”

表曰:“何谓?”

公曰:“昔尧、舜擧海内授其臣,而无所执爱,委其子於草莽,而无矜色。丹朱、商均至愚下,得全首领以没。禹、汤虽以四海为贵,遂以国私其亲,使桀徙南巢、纣悬首周旗,而族受其祸。夫岂愚於丹朱、商均哉?其势危故也。周公摄政天下,而杀其兄。向使周公兄弟食藜藿之羮,居蓬蒿之下,岂有若是之害哉!”

表乃叹息而去。”

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有《庞公传》。仅百余字,略存梗概。盖取材于《襄阳耆旧记》。

《襄阳记》又记载:

“其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子焕,字世文,晋太康中,为牂牁太守。去官,还乡里,居荆南白沙。里人宗敬之,相语曰:“我家池里龙来归”。乡里仰其德让,少壮皆代老者担。”

——原来庞德公之子庞山民,娶了诸葛亮的二姐为妻。庞焕是诸葛亮的外甥。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07 18:43:50

司马徽何人也?

【百度百科】:

“司马徽(道家代表人物)(?—208年),字德操,颍川阳翟人。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像不像周初的姜子牙?)

庞德公对司马徽来说,是亦师亦友亦兄长,关系非常密切。“德操少德公十岁,以兄事之,呼作庞公也。故世人遂谓“公”是德公名,非也。”

《襄阳记》说:“司马德操尝造公,値公渡沔,祀先人墓。德操径入堂上,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言,有客卽来就我与公谈论。”其妻子皆罗列,拜於堂下,奔走供设。须臾,德公还,直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

诸葛亮大概常去庞德公家看自己的二姐。《襄阳记》称:

“诸葛孔明每至公家,独拜公于床下,公殊不令止。”——孔明每次上门见庞德公时,总是在床边行跪拜大礼。庞德公则坦然受之,毫不客气。

显而易见,诸葛亮正在以学生自居,而庞德公正在以师父自居。——事实上他们就是一对师徒。

而庞德公的侄儿庞统,则是诸葛亮的同门师兄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1

主题

1144

帖子

41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7:3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末年的名士、隐士——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3)

作者:白乐天2020 时间:2019-04-08 13:41:43
卧龙的老师不是水镜先生吗?
----------------------------------------------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08 15:21:23
诸葛亮的老师有好几位。

转益多师加之以深思熟虑,自出机杼,方能兼取众长,熔古今于一炉。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09 18:11:25

三星堆的文明程度真是令人震撼!这需要多少个千年预热啊?

东方黑2011:2019-04-09 20:10:28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从双眼凸出的两根柱子是什么意思?百思不得其解,有砖家解释说这就是“蜀王棕目”

东方黑2011: 2019-04-09 20:14:54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华阳国志-蜀志》:有蜀侯蚕丛,其纵目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10 07:18:56
评论 东方黑2011:《华阳国志》:“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上面那两个铜面具,应该都是蜀王蚕丛。目纵,我估计是为了表示蚕丛的神通广大。上古之王基本上都是神巫。都有神通。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10 07:47:01
评论 东方黑2011:蜀字即有纵目之意。三国时蜀使张奉入吴,嘲尚书令阚泽姓名,泽不能答。吴谒者仆射薛综反击说:“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句身,虫入其腹。”甲骨文和金文的蜀字,上面也都是大眼睛。

东方黑2011:2019-04-10 10:29:34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 :蜀王纵目,不可思议。难以理解

东方黑2011: 2019-04-11 17:03:29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三星堆不知从哪里来,不像是中国人,也不像是外国人

白乐天2020: 2019-04-11 23:40:18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纵目是否有“他心通”这种神通,能知道别人的内心活动?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2 08:05:52
评论 白乐天2020:神巫往往有这种能力。【金枝】这本书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东方黑2011:2019-04-12 13:05:13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纵目只在三星堆独有,其他古文明没有类似造型,这是最可奇怪的



作者:白乐天2020 时间:2019-04-09 06:52:24
崔老师,庞士元的来历也不会低吧,能和卧龙齐名,只是未能大显身手就早早亡故了,实在可惜。
----------------------------------------------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09 18:19:14
这是天意。庞士元不死,季汉何至于失荆州,败猇亭,又何至于局促于川蜀,四十三年即亡!



作者:东方黑2011 时间:2019-04-09 15:02:59
兄长,俺们中国人没有天女基因,未来的大科学家会不会大批投胎于印度?印度人现在美国硅谷混的风生水起,美国的高科技公司现在纷纷聘请印度人做高管,海外华人在硅谷高科技领域已经明显落於下风。

----------------------------------------------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09 18:29:43

中国人有天女基因。但这些人自古暨今,大多热衷于修炼以及吃斋念佛。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从不热衷,也助力寥寥。改变这种情况,以后就得靠完善教育制度与科技政策了。

中国、韩国、日本人都有天女基因。我以前不大强调这一点,也是怕惹来某些人谩骂。

量子心学: 2019-04-10 13:01:08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那我们能不能既修炼,也研发科技呢?

东方黑2011:2019-04-11 00:26:21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韩国也有呀!怪不得韩国经济崛起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1 16:53:42

评论 量子心学:最好是年轻时,中年时研究科技。为人类做大贡献,积功累德。五六十岁之后再进入修行,退休后专修,就像牛顿一样。

不积功德,年纪轻轻抛弃社会,割断亲情爱情强行修炼,既悖逆人性又违离天理,实在是不宜提倡。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1 16:58:44
评论 量子心学:老李曾经想让全中国几亿人都学他那套,浑浑噩噩不问世事。如果他梦想成真,中华民族可就彻底完了。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09 15:48:56

《三国志·庞统传》称: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

《襄阳记》则记载:

“德公从子统:

庞统,字士元。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诣司马德操。德操与语自昼达夜,乃叹息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必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显名。”

【有现代学者指出:《襄阳记》把庞士元的成长过程,与其从叔德公之教导、呵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能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这里,我们应看到习凿齿虽晚于陈寿,但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距不远,且习凿齿以本地人撰写本地事,较之陈寿据传闻写史更为具体可信。因此,当以《襄阳记》所载为准。】

司马徽生是颍川人,老家据说是禹州曹徐村,后来为避战乱来襄阳。原住襄阳东门外,与庞公为邻。再后则前往南漳白马洞,隐居讲学。他是东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起初收的学生年纪较小,后来声名远播,逐渐改教荆襄及三国各州郡前来游学的成年学生,其中荆襄高士就有十八名。白马洞之地现在是水镜庄风景区,襄樊古隆中在南漳县的东北方向。

庞统拜见司马徽,是到颍川,还是到了南漳水镜庄?不好说。因为司马徽离开颍川郡隐居南漳,书上有公元189年与公元198年两种说法。庞统生于公元179年,十八岁是公元197年。如果司马徽公元189年已经南迁,庞统到的大概是水镜庄;如果司马徽公元198年才南下,庞统去的就是颍川。

【百度百科】采用了后一种说法。记述说:

“南郡人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住在颖川,所以走了两千里路去拜访他。到了颖川,正遇上司马徽正在采桑叶,庞统便在车里对司马徽说:

“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地位非常显赫,哪有压抑巨大水流的流量,去做治丝妇女的事!”

德操说:“您暂且下车。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从前伯成宁愿耕作,也不羡慕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以桑木为门轴的简陋屋舍里,也不愿住官邸。哪有住在豪华的房屋里,外出骑肥壮的马,左右要有十几个侍女侍候,才算是与众不同的道理呢?这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齐长叹的来由。即使有吕不韦的爵位,齐景公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庞统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叩击一下声音洪亮的钟鼓,那就不知道它的声音之响。”

司马徽与庞统相互交谈,不分昼夜。谈论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惊异,并称庞统是南州名士之首,使庞统渐渐为他人所知。”

——不管怎么说,司马徽博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在当时应该是公认的。当年曹操藉许邵的评语一举成名,现在庞统也借司马徽的品鉴,开始了崭露头角。

东汉末年,颍川战乱频繁。可能是在公元198年,为避战祸,司马徽干脆南下荆襄,依附庞德公,以兄事之。此后不久,也收下了诸葛亮与庞统两个学生。

几年之后,二人学业大成。于是庞德公把“卧龙”、“凤雏”的雅号赠给他们。这两个绰号,事实上有两层含义。但千百年来,世人只理解到了第一层,以为庞公所说,只是赞誉他们是隐居草野的人中龙凤而已。

其实庞德公已经在此暗示出了这两个人的真实来历:

一个是祖龙;
另一个是天上神凤。

《天经》记载:

庞统是属于道家系统的一位金仙,层次非常高。他在天界出现时,身后的先天罡气,会自动幻化出一只巨大的彩凤,诚所谓“举意周八极,自天衔瑞图;毫光洒风雨,纹彩动云霓”——就像左龙身后的罡气,会自动幻化出一条金色巨龙一样。

换句话说:

诸葛孔明和庞士元的真实身份,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已被庞德公一语揭破。

——可叹后人不敏,粗枝大叶,懵懵懂懂,千百年中,读史面对“卧龙”“凤雏”四字,均轻轻放过,不知道其中还有深刻的内涵。

庞统上仙与庞德公、司马徽、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在天界的交谊非常深厚。此人现今也在,但其更详尽的信息不便透露。

庞德公领袖群伦,洞穿三界,自然更是大有来头。

事实上,他的身份自古以来就引起过很多人的猜测。

伟大诗人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一诗中就说过:“刘表虽遗恨,庞公至死藏。”

在电脑“今日头条”,我看到许多网民在探讨三国时,都曾经质疑过庞德公的真实身份。有不少人甚至认为,整个三国,都是庞德公与司马徽联手设的局。

近日的煮酒网友22561也认为,庞德公是三国中隐藏最深的一位高人。因为隐藏的实在太深了,所以史料中没有关于庞德公生卒年的记载,不知道庞德公出生于哪一年,是在哪一年去世的。

——其实此网友这样说,只是惯性使然。因为庞德公最后到底去没去世,都是一个谜。对于他,《后汉书·逸民传》的记载是: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襄阳记》的记录是:“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托言采药,因不知所在。”

在古代,人们常用“采药不返”来形容隐士,这一典故便始于庞德公。

(今湖北襄樊市附近,庞德公所居故地叫“庞公乡”。)

对于庞德公,《天经》给出了答案:

“此人即滕鼎来。”

滕鼎来是道家真人,是四龙与四文星的师父,第三宇宙常驻地球的第二人,层次极高。

他在尘世阒寂无名,在天界却大名鼎鼎。以至于至尊上帝见到他,都要尊称一句“德公”。

(天界众神对他有两种尊称,一是“德公”,二是“来公”。)

《道德经》说: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我觉得,将这段话用来形容这位道家高真非常适合,也非常恰切。


Aussie2019:2019-04-09 17:21:42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兄长,滕师的来历原来这么高,真是不可思议。

白乐天2020:2019-04-09 18:26:01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赞叹,身份之高超乎学生想象。

白乐天2020: 2019-04-09 18:27:58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四龙和四文星的师父,地位快接近第三宇宙的天父上帝了吧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09 18:35:20
评论 Aussie2019:滕师历来不热衷功名。所以我才说他是真隐士。他的伟大贡献只有上天完全了知。其卒数也非常之高。

damosky:2019-04-09 23:03:47
顶礼仙师!愚弟猜测滕师是一直驻世的道家高真,除了庞德公应该还客串过其他角色吧?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1 16:29:54
评论 白乐天2020:驻世的道家高真功力有高有低。彭祖师层次最高、滕师次之。陈师、邓师、黄师层次大致在金佛上下。这已经是非常高的位置了,管理一个大千世界已经是绰绰有余。另外几位在下没有透露过的师父,层次也是有高有低,以后会陆续介绍。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1 16:36:41
评论 damosky:滕师的确一直在驻世。看护着四龙、四文星等等神灵以及全体人类。他客串过的其他名角还有好几位。愚兄以后会在历史帖中介绍给贤弟。

Aussie2019:2019-04-11 19:19:41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顶礼众位仙师及左龙王!兄长,您说滕师一直驻世,是指祂从三国到现代就根本没有回天?如果是的话那可真是惊世骇俗。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2 07:10:52
评论 Aussie2019:道家真人一直驻世,指的是他们一直在跟着四龙(文星随之)轮转的脚步,或者教导四龙,或者修正历史(按照上天的总体规划)。在此期间,他们经常回天。譬如,每年的天会他们一般都会参加,讨论地球目前的状况,配合上天神灵采取行动。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2 07:18:10
评论 Aussie2019:道家真人回天,是非常频繁的。躲到阒寂无人的地方,不让凡人看见,瞬间就可以白日飞升。有时候在家中、在洞府中,也可以直接走。若有大事,上面还会派绿船来接他们。(乘船便于突破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各种场的阻碍。)

Aussie2019:2019-04-12 07:24:38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感谢兄长的开示,我大开眼界了!

白乐天2020:2019-04-12 21:59:00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这些道家高真太伟大了,不愿回天享受,只愿意在人间行善助力,学生钦佩的五体投地了。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3 07:28:30
评论 白乐天2020:地球是宇宙三星之一。是上帝系念之地。其道家派出组的配置。相应来说也是最高端的。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3 07:30:07
评论 白乐天2020:其他行星上的道家派出人员,层次没有这么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1

主题

1144

帖子

41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7: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末年的名士、隐士——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3)

作者:白乐天2020 时间:2019-04-08 13:41:43
卧龙的老师不是水镜先生吗?
----------------------------------------------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08 15:21:23
诸葛亮的老师有好几位。

转益多师加之以深思熟虑,自出机杼,方能兼取众长,熔古今于一炉。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09 18:11:25

三星堆的文明程度真是令人震撼!这需要多少个千年预热啊?

东方黑2011:2019-04-09 20:10:28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从双眼凸出的两根柱子是什么意思?百思不得其解,有砖家解释说这就是“蜀王棕目”

东方黑2011: 2019-04-09 20:14:54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华阳国志-蜀志》:有蜀侯蚕丛,其纵目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10 07:18:56
评论 东方黑2011:《华阳国志》:“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上面那两个铜面具,应该都是蜀王蚕丛。目纵,我估计是为了表示蚕丛的神通广大。上古之王基本上都是神巫。都有神通。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10 07:47:01
评论 东方黑2011:蜀字即有纵目之意。三国时蜀使张奉入吴,嘲尚书令阚泽姓名,泽不能答。吴谒者仆射薛综反击说:“蜀者何也?有犬为独,无犬为蜀。横目句身,虫入其腹。”甲骨文和金文的蜀字,上面也都是大眼睛。

东方黑2011:2019-04-10 10:29:34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 :蜀王纵目,不可思议。难以理解

东方黑2011: 2019-04-11 17:03:29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三星堆不知从哪里来,不像是中国人,也不像是外国人

白乐天2020: 2019-04-11 23:40:18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纵目是否有“他心通”这种神通,能知道别人的内心活动?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2 08:05:52
评论 白乐天2020:神巫往往有这种能力。【金枝】这本书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东方黑2011:2019-04-12 13:05:13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纵目只在三星堆独有,其他古文明没有类似造型,这是最可奇怪的



作者:白乐天2020 时间:2019-04-09 06:52:24
崔老师,庞士元的来历也不会低吧,能和卧龙齐名,只是未能大显身手就早早亡故了,实在可惜。
----------------------------------------------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09 18:19:14
这是天意。庞士元不死,季汉何至于失荆州,败猇亭,又何至于局促于川蜀,四十三年即亡!



作者:东方黑2011 时间:2019-04-09 15:02:59
兄长,俺们中国人没有天女基因,未来的大科学家会不会大批投胎于印度?印度人现在美国硅谷混的风生水起,美国的高科技公司现在纷纷聘请印度人做高管,海外华人在硅谷高科技领域已经明显落於下风。

----------------------------------------------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09 18:29:43

中国人有天女基因。但这些人自古暨今,大多热衷于修炼以及吃斋念佛。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从不热衷,也助力寥寥。改变这种情况,以后就得靠完善教育制度与科技政策了。

中国、韩国、日本人都有天女基因。我以前不大强调这一点,也是怕惹来某些人谩骂。

量子心学: 2019-04-10 13:01:08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那我们能不能既修炼,也研发科技呢?

东方黑2011:2019-04-11 00:26:21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韩国也有呀!怪不得韩国经济崛起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1 16:53:42

评论 量子心学:最好是年轻时,中年时研究科技。为人类做大贡献,积功累德。五六十岁之后再进入修行,退休后专修,就像牛顿一样。

不积功德,年纪轻轻抛弃社会,割断亲情爱情强行修炼,既悖逆人性又违离天理,实在是不宜提倡。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1 16:58:44
评论 量子心学:老李曾经想让全中国几亿人都学他那套,浑浑噩噩不问世事。如果他梦想成真,中华民族可就彻底完了。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09 15:48:56

《三国志·庞统传》称: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

《襄阳记》则记载:

“德公从子统:

庞统,字士元。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诣司马德操。德操与语自昼达夜,乃叹息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必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显名。”

【有现代学者指出:《襄阳记》把庞士元的成长过程,与其从叔德公之教导、呵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能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本来面目。这里,我们应看到习凿齿虽晚于陈寿,但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距不远,且习凿齿以本地人撰写本地事,较之陈寿据传闻写史更为具体可信。因此,当以《襄阳记》所载为准。】

司马徽生是颍川人,老家据说是禹州曹徐村,后来为避战乱来襄阳。原住襄阳东门外,与庞公为邻。再后则前往南漳白马洞,隐居讲学。他是东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重要人物。起初收的学生年纪较小,后来声名远播,逐渐改教荆襄及三国各州郡前来游学的成年学生,其中荆襄高士就有十八名。白马洞之地现在是水镜庄风景区,襄樊古隆中在南漳县的东北方向。

庞统拜见司马徽,是到颍川,还是到了南漳水镜庄?不好说。因为司马徽离开颍川郡隐居南漳,书上有公元189年与公元198年两种说法。庞统生于公元179年,十八岁是公元197年。如果司马徽公元189年已经南迁,庞统到的大概是水镜庄;如果司马徽公元198年才南下,庞统去的就是颍川。

【百度百科】采用了后一种说法。记述说:

“南郡人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住在颖川,所以走了两千里路去拜访他。到了颖川,正遇上司马徽正在采桑叶,庞统便在车里对司马徽说:

“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就应该地位非常显赫,哪有压抑巨大水流的流量,去做治丝妇女的事!”

德操说:“您暂且下车。您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心迷路。从前伯成宁愿耕作,也不羡慕诸侯的荣耀;原宪宁愿住在以桑木为门轴的简陋屋舍里,也不愿住官邸。哪有住在豪华的房屋里,外出骑肥壮的马,左右要有十几个侍女侍候,才算是与众不同的道理呢?这正是隐士许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齐长叹的来由。即使有吕不韦的爵位,齐景公的富有,也是不值得尊敬的。”

庞统说:“我出生在边远偏僻的地方,很少见识到大道理。如果不叩击一下声音洪亮的钟鼓,那就不知道它的声音之响。”

司马徽与庞统相互交谈,不分昼夜。谈论后,司马徽对庞统十分惊异,并称庞统是南州名士之首,使庞统渐渐为他人所知。”

——不管怎么说,司马徽博学识广博,有知人论世、鉴别人才的能力,在当时应该是公认的。当年曹操藉许邵的评语一举成名,现在庞统也借司马徽的品鉴,开始了崭露头角。

东汉末年,颍川战乱频繁。可能是在公元198年,为避战祸,司马徽干脆南下荆襄,依附庞德公,以兄事之。此后不久,也收下了诸葛亮与庞统两个学生。

几年之后,二人学业大成。于是庞德公把“卧龙”、“凤雏”的雅号赠给他们。这两个绰号,事实上有两层含义。但千百年来,世人只理解到了第一层,以为庞公所说,只是赞誉他们是隐居草野的人中龙凤而已。

其实庞德公已经在此暗示出了这两个人的真实来历:

一个是祖龙;
另一个是天上神凤。

《天经》记载:

庞统是属于道家系统的一位金仙,层次非常高。他在天界出现时,身后的先天罡气,会自动幻化出一只巨大的彩凤,诚所谓“举意周八极,自天衔瑞图;毫光洒风雨,纹彩动云霓”——就像左龙身后的罡气,会自动幻化出一条金色巨龙一样。

换句话说:

诸葛孔明和庞士元的真实身份,早在一千八百年前,已被庞德公一语揭破。

——可叹后人不敏,粗枝大叶,懵懵懂懂,千百年中,读史面对“卧龙”“凤雏”四字,均轻轻放过,不知道其中还有深刻的内涵。

庞统上仙与庞德公、司马徽、诸葛亮、周瑜、鲁肃等人在天界的交谊非常深厚。此人现今也在,但其更详尽的信息不便透露。

庞德公领袖群伦,洞穿三界,自然更是大有来头。

事实上,他的身份自古以来就引起过很多人的猜测。

伟大诗人杜甫在《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 一诗中就说过:“刘表虽遗恨,庞公至死藏。”

在电脑“今日头条”,我看到许多网民在探讨三国时,都曾经质疑过庞德公的真实身份。有不少人甚至认为,整个三国,都是庞德公与司马徽联手设的局。

近日的煮酒网友22561也认为,庞德公是三国中隐藏最深的一位高人。因为隐藏的实在太深了,所以史料中没有关于庞德公生卒年的记载,不知道庞德公出生于哪一年,是在哪一年去世的。

——其实此网友这样说,只是惯性使然。因为庞德公最后到底去没去世,都是一个谜。对于他,《后汉书·逸民传》的记载是:

“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
《襄阳记》的记录是:“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托言采药,因不知所在。”

在古代,人们常用“采药不返”来形容隐士,这一典故便始于庞德公。

(今湖北襄樊市附近,庞德公所居故地叫“庞公乡”。)

对于庞德公,《天经》给出了答案:

“此人即滕鼎来。”

滕鼎来是道家真人,是四龙与四文星的师父,第三宇宙常驻地球的第二人,层次极高。

他在尘世阒寂无名,在天界却大名鼎鼎。以至于至尊上帝见到他,都要尊称一句“德公”。

(天界众神对他有两种尊称,一是“德公”,二是“来公”。)

《道德经》说: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我觉得,将这段话用来形容这位道家高真非常适合,也非常恰切。


Aussie2019:2019-04-09 17:21:42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兄长,滕师的来历原来这么高,真是不可思议。

白乐天2020:2019-04-09 18:26:01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赞叹,身份之高超乎学生想象。

白乐天2020: 2019-04-09 18:27:58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四龙和四文星的师父,地位快接近第三宇宙的天父上帝了吧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09 18:35:20
评论 Aussie2019:滕师历来不热衷功名。所以我才说他是真隐士。他的伟大贡献只有上天完全了知。其卒数也非常之高。

damosky:2019-04-09 23:03:47
顶礼仙师!愚弟猜测滕师是一直驻世的道家高真,除了庞德公应该还客串过其他角色吧?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1 16:29:54
评论 白乐天2020:驻世的道家高真功力有高有低。彭祖师层次最高、滕师次之。陈师、邓师、黄师层次大致在金佛上下。这已经是非常高的位置了,管理一个大千世界已经是绰绰有余。另外几位在下没有透露过的师父,层次也是有高有低,以后会陆续介绍。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1 16:36:41
评论 damosky:滕师的确一直在驻世。看护着四龙、四文星等等神灵以及全体人类。他客串过的其他名角还有好几位。愚兄以后会在历史帖中介绍给贤弟。

Aussie2019:2019-04-11 19:19:41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顶礼众位仙师及左龙王!兄长,您说滕师一直驻世,是指祂从三国到现代就根本没有回天?如果是的话那可真是惊世骇俗。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2 07:10:52
评论 Aussie2019:道家真人一直驻世,指的是他们一直在跟着四龙(文星随之)轮转的脚步,或者教导四龙,或者修正历史(按照上天的总体规划)。在此期间,他们经常回天。譬如,每年的天会他们一般都会参加,讨论地球目前的状况,配合上天神灵采取行动。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2 07:18:10
评论 Aussie2019:道家真人回天,是非常频繁的。躲到阒寂无人的地方,不让凡人看见,瞬间就可以白日飞升。有时候在家中、在洞府中,也可以直接走。若有大事,上面还会派绿船来接他们。(乘船便于突破地球、太阳系、银河系各种场的阻碍。)

Aussie2019:2019-04-12 07:24:38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感谢兄长的开示,我大开眼界了!

白乐天2020:2019-04-12 21:59:00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这些道家高真太伟大了,不愿回天享受,只愿意在人间行善助力,学生钦佩的五体投地了。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3 07:28:30
评论 白乐天2020:地球是宇宙三星之一。是上帝系念之地。其道家派出组的配置。相应来说也是最高端的。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3 07:30:07
评论 白乐天2020:其他行星上的道家派出人员,层次没有这么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1

主题

1144

帖子

41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7: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末年的名士、隐士——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4)

作者:成会员了能看些啥 时间:2019-04-09 19:08:55
您怎么看待襄阳和南阳关于诸葛孔明隐居地之争的?
----------------------------------------------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0 08:39:21

诸葛孔明隐居在襄阳隆中,在今襄阳城西约二三十里处,当时属荆州南阳郡邓县管辖。

(隆中北过汉水不远处有邓城遗址,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0 18:43:46

滕鼎来真人累劫修行,神通广大,经常魂升天界,或者全身化光上征。

其大部分时候是为人间奔波,去为四龙、四文星等人谘访神灵、五佛、十八刚祖,乃至至尊上帝;有时候是去游玩、休憩;有时候是去修炼(天界炁纯,且有神灵注炁,人间除了风水宝地,一般比较污浊);有时候是去开天会......

可以说,他老人家为无数地球,无数世代的无数人灵操碎了心。

上帝屡次恳请他做天上龙佛(层次在五佛中,地位尊崇),他都没有答应。

他坚持留在人间受苦受累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更好地为众生服务。滕师的所作所为,充分展示了一位道家高真的无私品质,高风亮节。其历史贡献,伟大功绩值得人类世世代代永远铭记。


(在下以前读经粗心大意,看到陈师替鼎来师尊所传的信件[当时滕师正在问天,访问十八金刚,拜见上帝]。误以为是上天想让陈拓师父正位龙佛,最近重新整理天经才发现错误。颠三倒四,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罪过罪过!特此向网友们致歉!)

庞德公(也就是滕鼎来真人)出现于三国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培育英杰,改变历史。他很少展示神通,但古今流传的两个故事还是多多少少透露出了他的非凡能力。

第一是古代故事,庞德公诈死。

据说,刘表多次邀请庞德公出山做官。遭到他坚决拒绝后,还不死心。为了逼庞德公出仕,刘表下令烧掉庞德公居住的草庐。然而庞德公似乎宁愿死也不愿意出来做官,在熊熊烈火中,始终没有从茅屋里跑出来。

大火熄灭后,众人发现庞德公没了气息,仿佛成了“尸体”,刘表见此情景后也只能离开。但在刘表走后没多久,庞德公竟又活了过来,他从床上坐起,吐出了口中的七粒大米,哈哈大笑一似常人,众人这才明白,原来庞德公口含七粒米是为了续命,瞒过刘表。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1 07:54:01

小说《三国演义》诸葛亮病逝前后的情节,可能就是自此衍生。

在书中,诸葛亮病重将死,欲用道术挽回。

乃于帐中祈禳北斗,说道:“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如灯灭,吾必死矣。”祈禳到第六夜时,主灯却被魏延无意中扑灭。孔明叹道:“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死矣......”

于是在卧榻上手书遗表,上达后主。

写毕,又嘱咐长使杨仪说:“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

杨仪一一领诺....

第二个故事,就是现在网络上盛传的:诸葛亮临死前曾大喊一声“庞德公救我”。

据说,魏延闯入军帐踢倒了七星灯,诸葛亮见大势已去,在吐血昏迷之前曾经大喊了一声“庞德公救我”。

网上作者史之策认为:

“从这种说法中,不难看出,这个被称为庞德公的人,应该是诸葛亮非常尊敬和信任的人。正因为如此,诸葛亮七星灯借命失败的时候,才会下意识的失口,喊出向庞德公求救的话语。

事实上,庞德公不但深受诸葛亮的信任和敬重,更是东汉末年相当著名的隐士。

如果以现在的理解来看,将“隐士”和“著名”联系在一起,似乎有些奇怪。但汉朝以德举人,东汉末年引隐士入朝为官的习气越发严重,因此,此时所谓的“隐士”往往都是当时的“名士”。

而按照《襄阳记》中的记载,庞德公似乎是襄阳一带隐士之首。

《襄阳记》中说,将诸葛亮称为“卧龙”,庞统称为“凤雏”,司马徽称为“水镜”,这些名号全部都是出自庞德公之口。

但除去名号上的联系,庞德公与诸葛亮的关系始终没有一个定论。能够明确知道的是,按照《襄阳记》中的记载:

庞德公的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姊妹,所以庞德公是诸葛亮的长辈。而诸葛亮对庞德公也非常敬重,每当到庞德公家拜见的时候,都会对他单独下拜。

也有说法认为,庞德公其实是担任了诸葛亮师长的角色。因为诸葛亮的姊妹虽与庞德公儿子结为夫妻,这样的关系却不足以让诸葛亮每次见到庞德公的时候都对他单独下拜。诸葛亮之所以行此大礼,很有可能是因为庞德公教导了诸葛亮玄学占星等术法。


如果此事属实的话,庞德公既是诸葛亮的长辈,同时又是诸葛亮玄学占星之法的教导者,那么诸葛亮在借命失败的时候,大喊“庞德公救我”也就不难解释了...”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1 08:12:10

“悟空问答”中:“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大喊“庞德公救我”?为何要在死后往嘴里放七粒米?”有32个回答。

网上作者 历来现实 的另一种回答是:

“在三国期间,荆州牧刘表多次拜访庞德公,想让他出山辅佐自己,成就天下大业。可庞德公淡泊名利,隐身于山水之间,他修为极高,品行极盛,他与很多荆州名士交往极其好。其中有水镜先生司马徽,还有他的侄子庞统,还有弟子诸葛亮....

据说诸葛亮每逢去求学于庞德公,都会跪在庞德公的床边,悉心地听他的教诲,诸葛亮一生中有4位师傅。不同的师傅教他不同的本领,庞德公教他的就是法术。

庞德公曾经拒绝刘表的邀请出山,这让刘表很没面子,刘表之后就派人放火烧他的茅屋,将庞德公困在房子里面,眼看是必死无疑。

可是架不住人家庞德公神通广大,他会很多变幻莫测的法术,他把七粒米含在口中,然后就化险为夷。

等到诸葛亮、庞统、司马徽等人到他的床边,只见他的身体根本就没有碰着火,毛都没掉一根。庞德公看大家到来,一个鲤鱼打挺突然坐了起来,把哥几个震呆了。

庞德公深感荆州将变乱,审时度势,举家迁往山林之中,从此销声匿迹。

那么,诸葛亮口含七粒米这个事儿,就有渊源了吧,自然是在向庞德公致敬啊!当然也不排除临急抱佛脚,想要通过这种方式向死神发出警告,劝它回避。

可惜呀,任何人也避免不了这一天的到来,英明神武的诸葛亮也在所难免。”


网友秉烛读春秋的回复是: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大呼“庞德公救我”?为何嘱咐姜维在他死后往口中放“七粒米呢?

要想了解这两个问题,我们先看看谁是庞德公?

庞德公是襄阳著名的隐士,据说知识渊博,会祈禳续命、隔墙取物、奇门遁甲等技艺。诸葛亮在隐居的时候和庞德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诸葛亮和庞德公是忘年交,诸葛亮比庞德公小23岁,庞德公把他当成徒弟对待,经常教给他一些奇门异术,诸葛亮的夜观天象、能掐会算都是庞德公传授的,可以这样说,庞德公就是诸葛亮的启蒙老师。

庞德公是愤世嫉俗的隐士,认为和诸葛亮有师徒之实则足已,诸葛亮也就没有执意举行“拜师仪式”,这也是后人不大了解二人师徒关系的原因。

其实二人还有一层关系,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是诸葛亮的姐夫,庞山民娶了诸葛亮的二姐为妻。

了解了庞德公情况后,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何临死前大呼“庞德公救我”这一问题了。庞德公是诸葛亮的师傅,徒弟遇到了难题,自然想到让师傅来救自己....

人们认为,人死后的灵魂七天后会回家来看看,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烧头七纸的原因,再有就是七粒米对标天上的七星北斗,诸葛亮可能考虑用七粒米吸收七星北斗的能量吧!”


网上作者历史好奇怪说:

“....他为什么喊出这句话呢?这其实跟我们害怕的时候喊妈是一个道理!都是内心深处最恐惧时想到的人。而庞德公,对于孔明而言,那更是神之又神的人物,他觉得也许庞德公在这里或许可以挽救自己一命。

庞德公乃是当时的一位大隐士,才略智谋和辨析天机的能力,不下于卧龙凤雏,而且他还是凤雏庞统的亲叔叔。但是,对于天机,他早已洞悉看破,只觉天下分分合合索然无味,再加上年事已高,不愿掺合,于是酒隐山野,诗伴平生,过着一种世外高人的生活,对于天机,不参与不泄露。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就常常跟随他学习奇门遁甲、堪舆占卜之术,也算是诸葛亮的半个师傅,诸葛亮可以说对他敬仰之极、钦佩之至。所以才会在临死之时,喊出这句庞德公救我!

至于为何在口中放7粒米,倒也不难解释。

既然诸葛是一个深谙玄学的人物,那么自然知道如何把自己的死亡,对蜀汉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化——那就是尽量封锁死讯。如何封锁呢?在谋士遍地走,星师多如狗的三国,大家一观天象,自然是知道将星陨落,便代表着有一位重大人物去世。

而口中含米,就代表着自己能够进食,这样当司马懿在观天象的时候,就不能察觉将星已殒,借此蒙混过去,给蜀军撤退营造时机。这其实和后来的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活动,是互为验证的....”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1 18:18:05

庞德公诈死的故事很可能是真的,但《三国志》和《后汉书》没有记载。

陈寿的《三国志》惜墨如金,连诸葛亮五出岐山都下笔寥寥;而范晔反对天命论、图谶说,不喜欢神神道道的事。两人又都是私人修史,对这种事不加记录非常正常。

——如果是唐代李世民下令官修的《晋书》,对于此事,说不定会大张旗鼓的记录、渲染一通。

东汉末年,荆襄地区一共有六大豪族,分别为庞、黄、蒯、蔡、马、 习。

刘表靠重用蔡、蒯两个豪族,在荆州站稳了脚跟,对其他豪族也是礼遇有加,极力拉拢。他用假装放火的形式,想逼迫庞德公这位荆襄学术领袖、庞氏家族的大家长,出来辅佐自己,还是很有可能的(就像孙权曾经派人放火烧张昭家的大门一样)。

那样庞德公一系的许多能人,都会为己所用,说不定荆襄八郡就不会落在别人手里了。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1 17:31:06

东方黑2011: 2019-04-11 17:03:29
三星堆不知从哪里来,不像是中国人,也不像是外国人

-----------------------------------------------------------

人类被创造于北非与西亚那一带(地球之脐),冰河期三万多年主要局促于热带与亚热带。

间冰期来临,气温猛升,全球冰川-冰盖大幅退缩后,黄种人从中国东南沿海、云贵高原、葱岭、欧亚大草原的哈萨克草原等四个方向,大规模进入了中国(以前也有,都是猎人,数量有限。)

——三星堆人,显然是从云贵高原进来的那一支的后裔。


逆向哥白尼: 2019-04-11 23:31:30
学者朱大可研究三星堆的内核是一个外来的文明,同时吸纳和融合本土的盆地文化和北方文明,形成一个鲜明的杂交式聚落。

逆向哥白尼:2019-04-11 23:33:14
在与神的对视中,众巫的眼睛也变得大而明亮起来,世俗的眼睛,就此从神祇那里获取了类似的权力。“瞪视”即一种夸大的凝视,也就是要展示权能移交的过程。眼睛巫术,似乎是一种静穆式的巫术,它无须声音的赞助,而跟人们此前所熟知的聒噪式巫术——祈祷、念咒、诵诗和歌舞,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

逆向哥白尼:2019-04-11 23:33:23
这种瞪视的独特仪式推动了神力的传递,将太阳神的宏大力量,移布到祭司、国王乃至贵族身上。他们是被神拣选的群体。

逆向哥白尼:2019-04-11 23:34:47
0世纪30年代,德国法兰克福东方研究所的考古学家,在伊拉克阿斯玛尔(Tell-Asmar)地区,发现一座叫做“广场寺”(SquareTemple)的古庙遗址,在其地板下的一个小洞里,发现了12尊祈祷者的小型雕像:
他们都微微仰脸,瞪大眼睛,双手紧紧交握,男女皆头发卷曲,穿着裙子,其中男性蓄有卷曲的长须,而女性则带着圆形软帽,似乎在向神灵发出热烈的祝祷。这组奇特的雕像、尤其是男性雕像的“甲亢式”的瞪视,成为4700年前最令人难忘的人类表情。

逆向哥白尼:2019-04-11 23:44:13
三星堆的价值,首先在于是它一种异类文化,跟与主流文化、也就是黄河中心主义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性。华夏历史叙事,从本质上是排斥三星堆的,因为它击碎了自我闭合和自我完美的本土文明独立起源说。

逆向哥白尼:2019-04-11 23:45:07
有网友评论现在的文化研究,越来越自我封闭了。对于三星堆这种明显异质文化,怎么论证都无法和中原接上茬。黔驴技穷,悲哀。还有网友指出曾经就有所谓的专家说过,三星堆是假的、是今人伪造出来的考古发现……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2 07:28:55

评论 逆向哥白尼:还是贤弟明哲!人类起源于东亚的假说、以及黄河中心主义,事实上根本就不是什么科学。而是打着科学旗号的狭隘民族主义,大汉民族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折射。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2 07:45:06
评论 逆向哥白尼:现在的文化研究之所以越来越自我封闭,乃是由越来越自我封闭的正职气候造成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1

主题

1144

帖子

41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7: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末年的名士、隐士——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5)

作者:逆向哥白尼 时间:2019-04-12 00:07:08
兄长,问个不相关的问题,黑洞的作用是不是上帝回收能量?
----------------------------------------------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12 07:51:39

是回收能量与物质。那里面有一种神灵常驻着,专门管这件事。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2 14:27:44

pangdegong1.jpg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2 14:31:56

pangdegong2.jpg

庞德公隐居处

pangdegong3.jpg

《水经注·沔水》载:“沔水(汉水)中有鱼梁洲,为庞德公所居”。

pangdegong4.jpg

司马徽树上识庞统

pangdegong5.jpg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3 06:58:48

上天的布局是十分深远的。早在汉末大乱几十年前,滕鼎来真人就转生到了襄阳庞家。

前文说过,庞氏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代。而襄阳庞氏,以庞降为始祖。庞降的后裔迁居襄阳后。赀产殷富,筑屋庞大,仿佛大内皇宫,故乡党荣慕之余,以为庞家原来并不姓庞,乃以居庞屋而立氏。其实这都是谣传。

庞家大盛于光武之世,至汉末,已聚赀万亿,良田千顷、良仆千人,与蔡蒯黄并称荆楚四大姓。

庞德公的父亲庞翁,是毕公高的二十五世孙。桓灵之时,荆楚多寇乱。道路上流民饿死者不可胜计。庞翁说:我曾受益于民,今邑人受灾,宜取仓廪济之。乃取米三千斛赈济饥民。庞翁高义,为当地人所景仰。后来庞翁有难,乡邻亦多往助之。

庞翁生二子,最爱次子德公。他把家产交给长子管理,自己迁居岘南,亲自教德公读书。后来又迁于岘山之上,春夏秋冬,经年累月,循循善诱,使庞德公读遍了经传史乘,诸子百家,无所不通。不久即名震荆襄。

【天经补充说】后来上天打开了庞德公的记忆,又派神祇助之。公遂尽复先天大能,道术深湛,未卜先知,能掐会算,足以洞察一切,支配天下。其能不经意间偶一显示,数千荆襄士人即尽皆拜服。推之为士林领*袖。

他的长子庞公,也就是庞统的父亲,宽仁有信,也是一位长者,与弟庞德公并有贤名。庞统随刘备入蜀后,中箭身亡。先主痛惜不已,追赐其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广汉太守南阳张存曰:“统虽可惜,违大雅之体。”先主怒曰:“统杀身成仁,非仁者乎?”即免存官。

先主定益州,益思庞统之功,言则流涕,乃命使者迎庞公入川。先主亲往探视之,拜庞公为议郎,赐金百斤,银千斤,绸千匹。

先主称汉中王后,使军师将军诸葛亮持符节至公家,拜庞公为谏议大夫。(魏徵和司马光都当过谏议大夫。魏晋时期,谏议大夫多由郡守级以上官员迁转而来)。丞相诸葛亮每一次见到庞公,都会大礼参拜。——他们原是姻亲,诸葛亮师事公之二弟德公,与庞统又是师兄弟,关系亲密,礼宜如此也。刘禅建兴中,庞公无疾而终,年八十岁。

庞统之弟庞林,在荆州为关羽的治中从事(刺史属官)。关羽阵亡后,庞林幸运地逃回了益州。三年后,刘备东征,出三峡。蜀镇北将军黄权所部在江北防御魏军。此时,庞林任黄权参军,参加了夷陵大战。222年八月,刘备大败。黄权军的归路为吴军所断,不得已率众降魏。庞林也跟随黄权降魏,魏国封他为列侯,后官至钜鹿太守。

庞林的妻子,出自荆州另一名门---X家,是X桢的妹妹。曹操占领荆州后,庞林与妻子失散。妻子身处曹操占领区,独自抚养庞林的女儿,备尝艰辛。庞林降魏后才得与妻女团聚。魏文帝曹丕听说庞林之妻X氏独自抚养女儿十余载的动人事迹后,大为感慨,下令赐给庞家床帐、衣物,以表彰其节义。

庞统长子庞宏,表字巨师。建兴中,后主征旧臣之裔,乃用宏,使承父爵关内侯。宏刚简有臧否,轻视尚书令陈祗。陈祗怀恨,数进言于后主。后主乃出宏为涪陵太守。宏到郡后,抚夷民,轻赋税,民皆爱之,德行闻于诸郡。然为祗所抑,终不能升迁。

延熙十七年,宏下郡抚民,一日舟行于鹿角沱乌江,覆舟溺水而死。三天后,邑民见宏尸独抱一木浮于江面。东岸绝壁,人难至焉。方圆百里之民于是隔江于坡上祭奠之,易其滩名为庞滩,名其坡曰嚎丧坡。庞宏的后裔后来亦有居住于涪陵者。

庞统之女,是庞宏之妹,嫁大将军蒋琰之弟阳羡侯蒋瑜为妻,生三子。

庞山民与诸葛亮的二姐所生之子名叫庞涣,官至郡守。诸葛亮著名的《戒外甥书》就是写给他的。

其文曰: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看完庞德公的家世,我们就可以明白:

庞德公并非真的隐遁山林,不问世事。

他的哥哥,两个侄儿庞统、庞林,他的学生诸葛亮、徐庶等等都被刘备请去,也没有听见他发表任何反对意见。相反,他却在替他们出山大造舆论。以庞公之能,深知宿命。刘表无力进取,坐以待毙。甚至刘表之子刘琮降曹的一幕,恐怕早已被其看见。他自然要拒绝刘表的邀请,远离无妄之灾。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3 15:18:31

作者:逆向哥白尼 时间:2019-04-13 11:26:47
兄长,最近关于“业力”这个问题很困扰我,虽然我翻看了您之前对其相关的解释。
我的疑惑有几点,第一,每个地球人(除了少部分脱离六道下来体验的)都是带着过往业力的积 参加考试,那么当然考试的起点就不一样,是否影响到本次发愿积德的发挥,也就是往世做恶多一点的蒙昧之人由于心性蒙尘较多更难在本次考试中发挥好,岂不是恶必更恶的恶性循环吗?...
----------------------------------------------------------

考试的起点是一样的。

上帝创造灵魂时,每一个芯片(姑且这样形容灵魂吧,但灵魂是虚灵的场态物质,不是实体)都是纯净的。经过许许多多轮的竞赛之后,才有了今生的不平等。

但此事不能怨上天,乃是显而易见的。

以前生生世世随波逐流,每况愈下的,与以前生生世世逆流而上,蹈厉奋发的,今生的起步点肯定不一样,也肯定会影响到本次考试的发挥。

但我们也不能忘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在支配着微观世界。

——只要机缘巧合,每个人都可能突然爆发,就像每一个粒子都具有一定的概率,贯穿势垒一样。

现在万事不如人,我们还可以借助隧道效应,弯道超车嘛!

所以,贤弟切不可自暴自弃。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3 15:41:09

作者:逆向哥白尼 时间:2019-04-13 11:26:47
第二,积的德虽然我们人间及自身无法确定计算量化,但是阿赖耶识的作用上天可以精确到毫厘误差,但是人间事很多都是糊涂账,我们有时会失去积德发愿的方向感和标准,特别是对于天资平庸,没有思辨精神和没有精细感受的普通人来讲就更加分不清,有时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我们出发点好的却害了人家。亦或每个人能力能量有限,普通人做好事的能力效果,比掌握资源具有权利号召力影响力的人差的太远,改造影响社会正向的力量不同积德就不同?亦或社会阶段和形态不同,呈现出一个高能高效的社会的话,他们的国民会更具有人文主义、道德感、使命感,致使他们积德的能力很强,那岂不是一个低能低效的社会五浊世界业力深重,他们的国民更难修?...
----------------------------------------------------------

上天不会强人所难,不会让一个普通人去治国平天下(除非上天要藉此惩罚他,让他出乖露丑)。

《中庸》说得好: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
素贫贱,行乎贫贱;
素夷狄,行乎夷狄;
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我们现在就是“素贫贱,素夷狄,素患难的状态”,那就“行乎贫贱,行乎夷狄,行乎患难好”了。羡慕发达国家的福德之人,怨天尤人终究是于事无补(各人有各人的命,发达国家的国民是不是更难修,我们不必管他)。

至于天资平庸,没有思辨精神和精细感受的普通人,那是业大封身。

我们尽量帮助他们好了,实在帮不了,那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3 16:04:37

作者:逆向哥白尼Lv 3 时间:2019-04-13 11:26:47
第三,积德我认为两方面,一方面改造自我,帮助身边人提高自我认识世界的能力,甚至天人合一的能力;一方面推动社会进步为万民谋福祉。那么根据逻辑感觉,第二方面积德要大的多,但下细想又不那么确定了,因为毕竟有能力改造社会的人太少,所以,大部分人积德能力是否被高能人士秒杀,形成马太效应?这点我也很疑惑,烦请兄长开示。...
----------------------------------------------------------

不要害怕积德能力被高能人士秒杀,高能有高能的烦恼。

一个皇帝做好事固然顺风顺水,做坏事岂不同样轻而易举?天狐做了那么多好事,一旦下令大屠杀,不仅前功尽弃,还得下地狱去吃大便,喝尿液,就是一个可怖的警示。

“马太效应”肯定是有的,但我们自己走顺了,同样会受益于马太效应。就像一个大富翁利滚利,钱生钱,钱会越赚越容易一样。

至于真龙天子,大部分都会被上帝收回,例外者寥寥,他们是不会和普通人竞争的。

道家的这些金仙,原来都是普通人。现在达到的高度,决不比龙低,贤弟应该已经看见。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3 16:16:54
普通人也好,真龙天子也好,都是上帝的儿女。真龙天子如果最终独立,脱离了龙圈,也和普通人完全一样,没有任何特殊待遇。

逆向哥白尼:2019-04-13 17:00:12
嗯,这不是零和博弈,人家更好,不会占自己进阶的名额,做好自己就好了。

逆向哥白尼: 2019-04-13 17:13:06
兄长,其实没有那么有雄心,这辈子要发什么大愿积什么大德,消什么大业,有时候真的感觉力不从心,被俗事缠绕,没那没大精力去改变,
只想像您说那样,像基督说的那样,爱全世界,用爱来生活,去修身,提高自己灵性,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激情、英雄主义,发现世界的创造性与喜悦,脱离无聊、无知、愚昧的情感状态。

989562: 2019-04-14 22:57:15
天啊!道家的这些金仙原来都是普通人修上去的,在下原来觉得是高层次的神灵下世来的。赞叹,顶礼,再拜!

989562: 2019-04-14 22:58:50
“三十三天天外天,白云里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15 07:17:49
评论 989562:除了四龙,其余全是普通人修上去的,连四大文星也不例外。四龙如果脱离母体独立,斩断脐带,和普通人也是一样的待遇。地球左龙晋级为金佛之后,就是这样。

九重凤阙1: 2019-04-15 07:55:34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 :我记得左群文星的间接母亲是载玉女神,四大文星跟普通人还是不一样吧?我猜载玉女神这些六卒以上的神佛,应该都是上帝的精华细胞,直接诞生在佛界。

九重凤阙1: 2019-04-15 07:56:12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 :就像虽然全天下都是皇帝的子民,但是皇帝会封自己的子侄为亲王郡王,毕竟亲疏有别。当然一般臣民通过奋斗也可以当上三公九卿,类似白衣卿相之类的。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15 13:32:02
评论 九重凤阙1:不要总强调这些。认真追溯起来,谁家不是贵族?中国人都是贵族,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所有人都是贵族,都是至尊上帝的一个细胞。不能代替,也不能牺牲。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要鼓励大家躐等而进,力争上游才对。

九重凤阙1:2019-04-15 19:05:56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 :崔老师说的对。我也是一时好奇心来了。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6 12:42:55
评论 九重凤阙1:载玉女神虽然是左群文星的母亲,也没有偏袒过他。李斯被腰斩,刘伯温被毒死,谭嗣同被砍头,载玉女神也没有出手去救他。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3 17:23:26
...只想像您说那样,像基督说的那样,爱全世界,用爱来生活,去修身,提高自己灵性,提高自己的创造性、激情、英雄主义,发现世界的创造性与喜悦,脱离无聊、无知、愚昧的情感状态。
-------------------------------------------------------
贤弟颖悟,远超常人。砥砺奋进,可喜可贺!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3 17:38:41
逆向哥白尼: 2019-04-13 17:13:06
....其实没有那么有雄心,这辈子要发什么大愿积什么大德,消什么大业,有时候真的感觉力不从心,被俗事缠绕,没那没大精力去改变
----------------------------------------------------------

上面诸葛亮的《戒外甥书》不是说了吗:

为人要忍屈伸,“去细碎,除嫌吝”。

——要能够适应顺利、曲折等不同境遇的考验,摆脱琐碎事务和感情的纠缠,根除自己怨天尤人的情绪,抓大放小。如此则虽有淹留,亦必有所得。


逆向哥白尼: 2019-04-15 16:27:03
感谢兄长开导,确实如此。先从修身慎独开始,观念是一切外化的总纲,有了正确的信念,才能志存高远,充盈浩然之气,摆脱琐碎,弃绝俗情,过最简单的生活,获得最大的自由。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6 12:44:32
过最简单的生活,获得最大的自由。贤弟此言,实获我心!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3 17:14:17

《襄阳记》说:

“庞德公,襄阳人,居岘山之南沔水上,未尝入城府,躬耕田里”

——这里所说“庞德公远离闹市”是对的,说他从未踏入过城郭半步,就有些言过其实了。他毕竟是荆州巨族的子弟,有时候有些事不进城恐怕也办不成。

不过庞德公的确十分厌恶城市,能不去就尽量不去(现在也一样,一般人不了解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道家高真)。

我们既然解开了他的身世之谜。他不愿意进城的谜底,自然也很容易揭破。

庞德公是什么人?

道家金仙。

他为什么不进城?

因为他受不了。

达到了同样境界的当代大德南怀瑾先生,就专门讲过一堂课:「人味很难闻」。

他说:

“有些人打坐,在座好多同学都有经验,坐得好的时候,突然一阵檀香味来了,其实并无檀香味,可是他的确闻到了。香味那里来的?是你内在定境到了极点,人体内部清净光明就会发出香味来......只有另外一股人味...也像我们到猪栏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猪味,狗窝里一闻,就知道那里有狗味。那些神仙到我们这个楼上一闻,唉呀!都是人味,受不了。

这个经验我也有过,在高山顶上住了三年,一下来离都市还有五六里,就受不了那个人味了。其实我也是人啊!只因为在那个山顶,四顾无人的地方住惯了,下来以后觉得人味扑鼻,受不了,要隔很久很久才能习惯。

这些不是理论,是实际的功夫噢!你做得到就得道了...

当年我从峨嵋山闭关后下山,与一个出家朋友结伴同行,快到成都,离城五六里时,一股人臭味就逼上来了。那时才信西游记中,妖怪找人肉吃很容易,一闻到哪里有生人味,妖怪就来了....”


989562:2019-04-14 20:26:12

南师讲,有时候打坐会闻到一股香味,其实那是你自己身上发出来的香味。

有时候是檀香味,气到了脾胃,把它弄干净了、健全了,就会有檀香味;
有时候是兰花的香味,这是属于肾脏所发出来的味道;
有时候闻到清香味,那是肺、肝的味道。

本来人体内部是香的,都是自己心念不好,生理不健康,所以搞得很臭。

另外一种情况是外力的加持,如佛菩萨感应所带来的檀香味,这是宗教上的现象...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15 07:23:07
评论 989562:感谢贤弟的补充!所谓香功,显而易见,就是出于这种原理,没有什么搞封建迷信,违反科学的地方。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4 17:36:51

东汉末年的徐州

pangdegong6.jpg

诸葛亮曾经到过的豫章(今南昌)

pangdegong7.jpg

东汉十三州

pangdegong8.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1

主题

1144

帖子

41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7:43: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末年的名士、隐士——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6)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4 18:40:35

襄樊市“诸葛亮研究会”的刘克勤先生指出:

庞德公在东汉末年的襄阳名士中,享有崇高威望。

文人学士宋忠、王粲等敬他三分;司马徽、黄承彦等与之友善;诸葛亮、庞统、徐庶等则尊他为师。荆州牧刘表在曹操基本平定北方,正准备挥师南下,而孙权虎视江汉,欲将荆襄据为己有的危急情况下。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名重天下的庞德公身上,邀其出山。可惜庞德公志不在此,他的任务不是替刘表保住他家的一亩三分地,而是遵从上帝的旨意,培养三分天下的英杰。而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在徐州刺史部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望族(琅琊有三大家族:琅琊诸葛氏、琅琊王氏、琅琊颜氏),其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名动一时。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4岁时父亲续弦。6岁随叔父诸葛玄读书识字。8岁时丧父,9岁时已能吟诵《梁甫吟》,且习读《春秋》、《周礼》、《孙子兵法》等。这一年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汉献帝与诸葛亮同龄。

诸葛亮10岁时,天下英豪组成反董卓联盟。

12岁时董卓被杀。军阀混战。
14岁时,曹操攻打徐州刺史陶谦,屠杀数十万徐州百姓。陶谦病死,刘备代领徐州牧。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15岁时,叔父诸葛玄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诸葛亮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诸葛玄到豫章赴任。后来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因"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诸葛亮与诸葛均遂跟着叔父到了荆州襄阳。就读于城南刘表办的"学业堂"。在学业堂他先后结识了徐元直、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为友甚密",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后来又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17岁,叔父诸葛玄病逝。诸葛亮与弟弟到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躬耕陇亩"。博览群书,精研兵法。与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前辈交往频繁。
19岁,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据说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21岁,刘备屯兵新野。诸葛亮声名鹊起,被庞德公称为卧龙。
22岁,娶黄承彦之女阿丑为妻。
25岁,诸葛亮自比管乐。
26岁,精研典籍,写成《论诸子》
27岁,即建安12年。(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


白乐天2020: 2019-04-14 19:01:18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崔老师,祖龙为何给自己安排一个丑女,三转本来就很委屈 ,大志不得伸展。
----------------------------------------------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5 08:03:24

评论 白乐天2020:阿丑是黄氏的小名。说女儿相貌丑陋那是黄承彦的自谦之词,试探之语。黄承彦是沔南名士,“高爽开列”,也就是说,性格直爽洒脱,很喜欢开玩笑的。道家师父与文星都用宿命通看过阿丑,都说她长的不错。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5 13:43:04

评论 白乐天2020:“阿丑”,其实是爱称。就像父亲骂自己的儿子是臭小子,骂自己的闺女是傻丫头一样。从黄承彦,他老婆,他小姨子,以及阿丑的儿子诸葛瞻(刘禅的驸马)分析。她的基因也不会差到哪去。



作者:白乐天2020 时间:2019-04-14 19:03:07
这位阿丑来历应该不低,但是为何要以此种面目下界,似乎也不必要,普通人就好了,为何要扮丑。
----------------------------------------------

九重凤阙1:2019-04-14 20:52:28

应该不是故意扮丑,历来才女相貌一般不出众,晋武帝的贵嫔左棻颇有文才,但是姿陋无宠,武帝的后宫佳丽万千,贵嫔的封号也不低,但是武帝似乎只是欣赏左棻的才华,她后来终老于华林园,武帝每过华林园,必要回辇相访,她于武帝更像一个文学侍从。
像卓文君、薛涛那样才色双全的非常罕见,这应该也是累世不断修“材”和“才”的果报,是个技术活,也不是人人都能修出来的。
网友似乎很纠结黄氏貌丑这个问题,其实大可不必,祖龙的境界肯定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你看网上隆裕的照片也就那样。至少黄氏贤德有才,和祖龙还是有共同语言的。

东方黑2011:2019-04-14 23:08:12
名字叫阿丑,真人不一定真丑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5 08:32:25
隆裕是慈禧太后为光绪帝挑选的。是霸王硬上弓,与祖龙没有关系。光绪只宠幸珍妃,根本就不喜欢隆裕。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5 17:34:08

上一段是诸葛亮年表的一部分。基本上出自《话说中国》,应该比较权威。

诸葛玄来到荆州襄阳后。在两年内,把两个侄女嫁给了荆州的名门望族蒯氏和庞氏。则诸葛亮初识庞德公,应该在他十六至十七岁之间(他二姐出嫁之时)。也就是说,他们师徒大约相聚了十年。

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人。纪录片《武侯春秋》讲过,阳都城正好处在古代齐国、鲁国和楚国的交界之地。齐鲁之地以儒学、法家和兵家文化著称,道家则以楚国为重镇。这些理论,诸葛亮在少年时代应该都接触过。

诸葛亮到了荆州后,在学业堂读过书,受到的是系统的儒学训练。17岁后,他隐居隆中,除了继续深入研究诸子百家。也接受了庞德公,还有司马徽等人更高深的教育,学过奇门遁甲,观星术、太乙术等。庞德公甚至教过他更奇特的东西。

有一篇网文曾罗列说:

“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在他后来上表给蜀汉朝廷的诸多公文中,诸葛亮经常引用儒家的各种经典著作,如:《诗》、《书》、《礼记》、《春秋》等。

他还读过兵家的书,在他后来所写的军事著作中,很多见解就是从《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转化而来的。特别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

诸葛亮还读过道家的书,他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是读老子的著作后自己的一番体会。

诸葛亮还读过很多历史著作,在他后来的一些论述中,大量地引用了《史记》、《左传》、《战国策》中的历史知识。

当然,所有这些书不一定全部都是在隆中读的,但在隆中,他的确博览群书,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阶段。”

司马徽,是当时的大学者。

“当时,学者们讲究对古代文献逐字逐句地解释和考证,搞得很复杂、很繁琐,而这些知识对于治国安邦则毫无用处。司马徽,则非常注重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内涵,务求领略古人学说中的精髓。这种治学方法,对诸葛亮的影响很大。史书上说他读书是“独观其大略””显然是受到了司马徽的影响。

我们知道,奇门、六壬、太乙合称三式。

奇门重地,着重军事和阵法;
太乙测国运及天灾;
六壬管人事。

作为军事家,诸葛亮擅奇门,重视排兵布阵之法;懂太乙;对六壬这种人事和细碎之事,他应该也学过,但大概没有什么兴趣。

在《诸葛亮集·上先帝书》一文中,诸葛亮称:“臣算太乙数,今年岁次癸巳,罡星在西方,太白临于雒城之分,主于将帅多凶少吉。”告诉正在攻打雒城的刘备和庞统,要注意安全。

《三国演义》说:玄德看了书,便教马良先回。玄德曰:“吾将回荆州,去论此事。”庞统暗思:“孔明怕我取了西川,成了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乃对玄德曰:“统亦算太乙数,已知罡星在西,应主公合得西川,别不主凶事。统亦占天文,见太白临于雒城,先斩蜀将泠苞,已应凶兆矣。主公不可疑心,可急进兵。”刘备不得已进兵,结果酿成了庞统中箭身亡的惨剧。

诸葛亮会占星,会算太乙数。庞统也会,是千真万确的,虽然史书上似乎没有记载。但“南州士之冠冕”岂是白叫的?两个人的这些本领是谁教的呢?

答案已经自动浮现。

网友余夫子在“太乙术几近失传之原因”一文中说:

“太乙一术,肇于星占,大备于秦汉间,数千年来一直独步易学诸家数术方技之列,于世界历史上亦是独领风骚。太乙术上推天文,下测地理,推国运、占天文、测兵荒、断疾疫……天地间万事万物无所不包,故古人言:太乙于易最近。

涵括天地之太乙术,较之西方星占仅以星宿配以生辰断人祸福寿夭等小技,气势恢宏得多......余夫子言:欲习太乙,必通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及易学诸般数术,融会贯通之时,方可有得也。”——诸葛亮恰恰完全具备了上述条件。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6 18:44:16

蜀汉灭亡后,晋武帝司马炎特意派自己的亲信将领陈勰,去学习诸葛亮练兵阵法,以教禁军。

泰始九年(273),前蜀汉大臣樊建降晋任给事中,晋武帝问樊建诸葛亮治国的情况,樊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司马炎感叹道:“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根据司马炎的要求,陈寿整理了诸葛亮文集二十四篇,共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据记载当时蜀亡入晋的黄门侍郎寿良也编撰了《诸葛亮集》,与陈寿的颇有不同),可惜到了宋代已散佚。

此外,《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中,亦曾著录诸葛亮的一些著作。明清两代,不少人编纂诸葛亮集,然良莠不齐,甚多伪作。

惟清张澍所编《诸葛忠武侯文集》在明清人所编文集中,最为完善。张澍辑本,收录了由岳飞作序的「诸葛武侯行兵遁甲」。

岳飞的「诸葛武侯行兵遁甲金函玉镜图序」说:

“金函玉镜者,蜀时诸葛孔明所著也。当汉末时因黄巾之乱,天下豪杰并起,而曹氏父子、孙权、周瑜诸将,皆称用兵过于孙吴者也,独孔明与蜀主往往行兵遇敌,纵横吴魏间,以正维奇兵而获胜者何?盖此乃出于金函玉镜之书,是书始自上古圣皇轩辕氏破蚩尤不胜,斋戒上感九天玄女,传授驱役六丁玉女之神,诸遁甲旬内逐日遁时,书为八门定以吉凶,分内外胜负集为秘书一编传于世间,而孔明得之于龙门山岩穴之间,孔明行师出阵用以取胜,魏吴诸将咸称其神焉。

孔明奇其书可以传世,厥后自画图局六十甲子日,每日十二时,全图局俱载,九星所值,各门吉凶成败,以备行兵择选用之者,其应如响,名之曰金函玉镜图,其书指画详明,别为一家,不与遁甲诸书相似,所称神异,不可测度者也。

孔明有云,是书在兵兴之日则为行军,其历代作日用选择出行必不可无者甚矣,流传于世历代,知兵之将帅,此秘而宝之,其传者寡矣。

余学兵二十年,凡武经韬略七宝新书,六旨金镜,青囊索书,诸家兵法悉得观览,独孙氏与是图,相为体用,诚国家之籍书,而无毫发差误,实世之宝焉。

余虽武人不文独得是图之微奥,不敢擅秘,以故今出终南山黄岩老人,夙朝本朝大将狄青家藏本缮图式,命史端抚抄录用,广其传以俟后世,明哲忠谋之士用兵之际,得以观阅阐助武功,以见余之不秘昔贤之传也。”

晚进岳飞识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6 18:48:57

【九星落局法】

冬至后阳遁顺行九宫起例(一日一宫完,即至上日甲戌,余例仿此)
甲子为头起艮,甲戌飞入离宫,猿猴翻入水晶宫(坎),甲马坤中不动,
曾见龙生震地,再看虎啸生风(巽),九星殿上显奇功,太乙临之法用。

假如,甲子日艮上起太乙,离上摄提,坎上轩辕,坤上招摇,震上天符,巽上青龙,中宫咸池,干上太阴,兑上天乙,此九星顺行九宫之法也。

【夏至后阴遁逆行九宫起例】

甲子为头起坤,甲戌飞入坎宫,猿猴马上笑欣欣(离),甲马山中直进(艮),
龙临金位显能(兑),虎向乾方坐镇,九宫太乙须逆行,仔细推求有应。

假如,甲子日坤上起太乙,坎上摄提,离上轩辕,艮上招摇,兑上天符,干上青龙,中宫咸池,巽上太阴,震上天乙,此九星逆行九宫之法也。

【九星神名次序起例】

一太乙吉、二摄提凶、三轩辕平、四招摇平、五天符凶、
六青龙吉、七咸池凶、八太阴吉、九天乙吉。

【冬至后阳遁八门起例】

阳干顺布八门,甲丙戊庚壬为阳;阴干逆布八门,乙丁己辛癸为阴。
甲戊壬子坎为休,丁辛乙卯向坤游,庚甲戊午居震位,癸丁辛酉巽方求,
庚丙鼠入金乡去(乾),己癸兔居水泽幽(兑);
壬丙马行山上路(艮),乙己鸡与火为俦(离)。

假如,甲子日阳顺休生开,乙丑日阴逆休生开,丙寅日又顺休生开,阴遁起例仿此。
【夏至后阴遁八门起例】

甲戊壬子居离,丁辛乙卯艮连,戊寅甲马兑宫先,丁癸辛酉乾健,
赤白鼠游巽位(丙庚),黑黄兔走东边(癸己),丙壬骑马到坤门,乙己鸡飞坎畔。

假如,甲子、戊子、壬子俱从离上起休门,每宫三日一换,阳顺阴逆,起法如前.....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7 13:49:32
989562: 2019-04-16 21:30:38
上天为何要将占星术这门学问流传给世人呢?是为了让少数高人获得一些天机,来预测国运吗?太乙、奇门这些知识是远古道家真人他们那里保存下吧?
-------------------------------------------------

我以前说过,人类在农耕畜牧社会开始之前,处于先天原始时代。统治各个氏族、部落的基本上都是神巫。“占星术”就是他们摸索出来,用以窥测天意,预测未来的。

后来上界的神灵以及来地球驻在的道家真人,也把天上的观星术,以及太乙、奇门这些技术带了一部分下来,密授给部落联盟首领,部落联盟军师一类的重要人物(有些是大有来头的)。让他们在开疆拓土,治理天下,人事安排上减少失误,无往不利(「隆中对」暗示刘表将亡,刘璋守不住川蜀,就利用了占星术)。

比占星术更高级的道术,是“问天术”。是上去直接咨询天王、佛祖、五佛、十八刚,甚至至尊上帝,这段历史你们是怎么安排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1

主题

1144

帖子

41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7:4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末年的名士、隐士——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7)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7 15:12:11

几乎每一个古老的文明,都有自己的占星术。

譬如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中国、希腊、阿拉伯、欧洲等等,美洲还有玛雅占星术。真传秘传的占星术,还是很准确的。中国史籍中相关记载很多,西方也不例外。

譬如关于耶稣的出生,《新约》说过:

“Jesus由圣母玛利亚Maria以处女之身怀孕九月所生,于12月25日出生在伯利恒Bethlehem。那时夜空中的一颗亮星预示着他的降生,来自东方的三个贤士Magi按该亮星的指示来到了伯利恒Bethlehem,找到了初生的救世主耶稣。朝拜并献上赠礼。”

复活节是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也与星相有关。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7 18:27:33

这本「诸葛武侯行兵遁甲金函玉镜图序」共六卷,配有一百二十局图。在天盘中盘地盘中,填注九星八门八方,用以占测。在理论上,若再结合二十四节气、年月日等等,考其分野时日,则某州之祸福、州牧之安危,均可洞悉。

《奇门遁甲秘笈大全·奇门占事》指出:“凡占吉凶者,首重九星,以九星为天盘,吉凶由天故也。”“凡出行趋避者,首重八门,以八门为人盘,吉凶由自取故也。”“凡造葬迁移者,首重九宫,以九宫为地盘,迁移等事皆由地而起也。”(八方加中宫为九宫)

诸葛亮学过《奇门遁甲》是肯定的,《天经》有相关记录。但他有没有写出来?写出来的书是什么样子?有没有流传下来?是不是张澍辑本收录的上面这些?就不好说了。

《奇门遁甲》历来被皇家视为“帝王之学”,关系国家安危,江山归属。其真本大多私藏于皇室大内,一般不会轻易示人。

岳飞的这个序,似乎在抄录中也有一些错别字。

《诸葛亮集》中载有诸葛亮所写的「二十八宿分野」,不知道是占星用的,还是推奇门用的。其文曰:

角、亢、氐,郑,兗州:东郡入角一度;东平、任城、山阳入角六度;泰山入角十二度;济北、陈留入亢五度;济阴入氐一度;东平入氐七度。

房、心,宋,豫州:颍川入房一度;汝南入房二度;沛郡入房四度;梁国入房五度;淮阳入心一度;鲁国入心三度;楚国入心四度。

箕、尾,燕,幽州:营州入箕中十度;上谷入尾一度;渔阳入尾三度;右北平入尾七度;西河、上郡、北地、辽西东入尾十度;涿郡入尾十六度;渤海入箕一度;乐浪入箕三度;玄菟入箕六度;广阳入箕九度。

斗、牵牛、须女,吴、越,扬州:九江入斗一度;庐江入斗六度;豫章入斗十度;丹阳入斗十六度;会稽入牛一度;临淮入牛四度;广陵入牛八度;泗水入女一度;六安入牛六度。

虚、危,齐,青州:齐国入虚六度;北海入虚九度;济南入危一度;乐安入危四度;东莱入危九度;平原入危十一度;淄州入危十四度。

营室、东壁,卫,并州:安定入营室一度;天水入营室八度;陇西入营室四度;酒泉入营室十一度;张掖入营室十二度;武都入东壁一度;金城入东壁四度;武威入东壁六度;燉煌入东壁八度。

奎、娄、胃,鲁,徐州:东海入奎一度;瑯邪入奎一度;琅密入娄一度;城阳入娄九度;胶东入胃一度。

昴、毕,赵,冀州:魏郡入昴一度;鉅鹿入昴三度;常山入昴五度;广平入昴七度;中山入昴一度;清河入昴九度;信都入毕三度;赵郡入毕八度;安平入毕四度;河间入毕十度;真定入毕十三度。

觜、参,魏,益州:广汉入觜一度;越巂入觜三度;蜀郡入觜一度;犍为入参三度;牂牁入参五度;巴郡入参五度;汉中入参九度;益州入参七度。

东井、舆鬼,秦,雍州:云中入东井一度;定襄入东井八度;雁门入东井十六度;代郡入东井二十八度;太原入东井二十九度;上党入舆鬼二度。

柳、七星、张,周,三辅:弘农入柳一度;河南入七星三度;河东入张三度;河内入张九度。

翼、轸,楚,荆州:南阳入翼六度;南郡入翼十度;江夏入翼十二度,零陵入轸十一度;桂阳入轸六度;武陵入轸十度,长沙入轸十六度。

诸葛亮在「兵法祕诀」中说:

“镇星所在之宿,其国不可伐。又彗星见大明,臣下纵横,民流亡无所食,父子死离,夫妇不相得。四维有流星,前如瓮,后如火,光景天,如雷声,名曰天狗。其下饥荒,民疾疫,群臣死。流星东北行,名天冈。天海之口,必有大水土功。又四维有流星,入以后有白气如云,状如车轮,是谓啮食。其下大兵,中国多盗贼。又有星如斗,见北斗,名为旬始。天下大乱,诸侯争雄。”——这是他占星的许多证据之一。

在「兵势」中诸葛亮说:

“夫行兵之势有三焉,一曰天,二曰地,三曰人。

天势者,日月清明,五星合度,慧孛不殃,风气调和。
地势者,城峻重崖,洪波千里,石门幽洞,羊肠曲沃。
人势者,主圣将贤,三军由礼,士卒用命,粮甲坚备。

善将者,因天之时,就地之势,依人之利,则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矣。”——强调打仗要五星合度,慧孛不殃。天象没有不祥的征兆。”



989562:2019-04-17 21:35:12
奇门术对应的区位好像都是中国的,网上看到太乙九宫也是对应中国的九州。....易学这门学问,还是东方中国人在作研究。....
----------------------------------------------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8 07:27:20

对应的区位都是中国的并没有什么不对,因为这些星宿都是中国古人所能看到的。

仰观天球,居住在北半球的我们,永远也看不到接近南天极的星辰。它们自然不会对我们发生影响。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7 18:37:07

诸葛亮曾经做过【阴符经序】

曰:“所谓命者,性也。性能命通,故圣人尊之以天命,愚其人而智其圣,故曰,天机张而不死,地机弛而不生。观乎《阴符》,造化在乎手,生死在乎人,故圣人藏之于心,所以陶甄天地,聚散天下,而不见其迹者,天机也。故黄帝得之以登云天,汤、武得之以王天下,五霸得之以统诸侯。夫臣易而主难,不可以轻用。太公九十非不遇,盖审其主焉。若使哲士执而用之,立石为主,刻木为君,亦可以享天下。夫臣尽其心,而主反怖有之,不亦难乎?呜乎!无贤君,则义士自死而不仕,莫若散志岩石,以养其命,待生于泰阶。世人以夫子为不遇,以秦仪为得时。不然,志在立宇宙,安能驰心下走哉?丈夫所耻。呜乎!后世英哲,审而用之。范蠡重而长,文种轻而亡,岂不为泄天机?天机泄者沉三劫,宜然。故圣人藏诸名山,传之同好,隐之金匱,恐小人窃而弄之。”——强调不要泄漏天机。


其【阴符经注】曰: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注:以为立天定人,其在于五贼。)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注:夫子、太公,岂不贤于孙、吴、韩、白,所以君子小人异者,四子之勇,至于杀身,固不得其主而见杀矣。)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注:奇器者,圣智也。阴阳相胜之行,时昭乎进乎象矣。天垂象,圣人则之,推甲子,画八卦,考蓍龟,稽律历,则鬼神之情,阴阳之理,昭著乎象,无不尽矣。八卦之象,申而用之,六十甲子,转而用之,神出鬼入,万明一矣。)

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注:按楚杀汉兵数万,大风杳冥,昼晦,有若天地反覆。)——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六十甲子,转而用之等等,非常像在讲奇门遁甲。



逆向哥白尼:2019-04-18 10:45:44
兄长,能讲讲“所谓命者,性也。性能命通,故圣人尊之以天命,愚其人而智其圣”这句话的意思吗?命和性的内涵和关系我有点不明白,谢谢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18 15:24:57
评论 逆向哥白尼:我们所说的命运,取决于你的慧根(先天的层次),慧根好则命运自然显达。所以圣人(主要指帝王)那不可思议的好命好运,就被人们认为是由上天所赐(譬如刘邦慧根好,就路路通)。凡人之所以是凡人,是因为他们愚蠢;圣人之所以是圣人,是因为他们聪慧。

东方黑2011:2019-04-18 23:21:46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 :现实情况,似乎是更复杂一些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19 13:01:27
评论 东方黑2011:对。诸葛亮年轻时还是太乐观了。这肯定不是五出岐山后所写。

东方黑2011:2019-04-19 18:33:45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中国当前社会,顺遂而慧根低下者如过江之鲫,所关注者,无非口腹之欲脐下三寸...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0 07:09:39
评论 东方黑2011:这正是他们的所要达到的目的。他们正在偷着乐。

989562:2019-04-21 20:18:55
评论 东方黑2011:正如网络上有人做如此评价,现今是一个崩溃败坏的社灰体系,只有耍手段才能爬上顶峰,那些循规蹈矩的好人只有被践踏和推下谷底……这样的结果是没有了科技和人才……虽然说的比较极端,但是深刻反映了某些社会弊病...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7 18:47:54

分野这个概念,古书中经常出现。

如《三国演义》第七回:“蒯良谓刘表曰:‘某夜观天象,见一将星欲坠,以分野度之,当应在 孙坚 。’”

分野这个概念是经过多次检测的,并不是什么迷信。《后汉书·方术列传》说过一个故事:

“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也。

父颉,以儒学称,官至博士。郃袭父业,游太学,通《五经》。善《河》《洛》风星,外质朴,人莫之识。县召署幕门候吏。

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

使者二人当到益部,投郃候舍。

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观,问曰:“二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邪?”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

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后三年,其使者一人拜汉中太守,郃犹为吏。太守奇其隐德,召署户曹史。”


——李郃字孟节,汉中南郑人。

父亲李颉,以儒学著称,官做到博士。李郃继承父业,游太学,通晓《五经》。长于《河洛》风星,外表质朴,别人都不懂他,县召他做幕门候吏。

和帝即位,分派使者,都穿便服单独行动,各人到州县,观采风谣。

使者两人当到益部,投到李郃候舍。

这时正是夏天晚上,在外乘凉,李郃仰观天上,问道:“你们两位从京师出发时,知道朝廷派了两位使者吗?”两人默不作声,惊讶地互相对看一下答道:“没有听说过”,并问:“你怎么知道的?”

李郃指着星星告诉他们:“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而来,所以我才知道。”

过后三年,使者中有一人被拜为汉中太守,李郃还在汉中为吏,太守认为李郃有隐德,召李郃做了户曹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1

主题

1144

帖子

41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7:44: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末年的名士、隐士——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8)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8 15:34:33

王维的《终南山》一诗,人所共知。

曰: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也提到了分野这个概念。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8 18:31:14

诸葛亮学过奇门,观星、太乙数等。所以他能预测,也留下过预测实例。

如《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十八》记载说:

“史万岁,京兆杜陵人也。父静,周沧州刺史。万岁少英武,善骑射,骁捷若飞。好读兵书,兼精占候....先是,南宁夷爨来降,拜昆州刺史,既而复叛。遂以万岁为行军总管,率众击之。入自蜻蛉川,经弄冻,次小勃弄、大勃弄,至于南中。贼前后屯据要害,万岁皆击破之。行数百里,见诸葛亮纪功碑,铭其背曰:“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万岁令左右倒其碑而进。渡西二河,入渠滥川,行千馀里,破其三十 馀部,虏获男女二万馀口。诸夷大惧,遣使请降,献明珠径寸。于是勒石颂美隋德.....”

一些不见于正史的记载,如《蜀古绩记》所说,曹彬伐蜀见到了孔明遗碑,预言宋有曹彬。狄青破侬智高见到了《孔明纪功碑》留下的预言,以及《马前课》等等。

不知道是真是假,姑且置之。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9 14:48:22

诸葛亮能预测,也相信预测。他说:

“故圣人不可以意说为明,必信夫卜,占其吉凶。”——圣人不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行事,必须通过占卜,预测到未来的吉凶结果之后,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由于师父多是道门中人,他对道家的一套很熟悉。他在「与张鲁书」中质疑:“灵仙养命,犹节松霞,而享身嗜味,奚能尚道?”——修仙之人,追求长生,应该不食人间烟火,可是张鲁沉浸在世俗的享受之中,怎么可能是尚道之人呢?

他在「司马季主墓碑铭」中写道:“玄漠太寂,混合阴阳,天地交判,万品滋彰。先生理著,分别柔刚,鬼神以观,六度显名。”

他说:“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是以养神求生,举贤求安。”

但诸葛亮是有主见的人,并不盲目推崇哪一家的学说,知道各家的优劣所在。

在「论诸子」中诸葛亮指出:

“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

诸葛亮,是有神论者。不像王充、王符、仲长统、曹操那样,认为神学就是迷信。他说:

“故立台榭以观天文,郊祀、逆气以配神灵,所以务天之本也;耕农、社稷、山林、川泽,祀祠祈福,所以务地之本也;庠序之礼,八佾之乐,明堂辟雍,高墙宗庙,所以务人之本也。”

在「与李丰教」中,诸葛亮说:“吾与君父子戮力以奖汉室,此神明所闻,非但人知之也....”

在「军令」中,诸葛亮经常要求部队祭神。如“军行济河,主者常先沉白璧,文曰:某主使者某甲敢告于河,贱臣某甲作乱,天子使某帅众济河,征讨丑类,故以璧沉,惟尔有神裁之。”

「军令」“尝以己丑日祠牛马先。祝文曰:某月己丑,某甲敢告牛马先。马者用兵之道,牛者军农之用。谨洁牲黍稷旨酒,敬而荐之。”——牛马先是牛神和马神。

「军令」“金鼓幢麾隆冲皆以立秋日祠。先时一日,主者请祠,其主者奉祠。若出征有所剋获,还亦祠。向敌祠,血于钟鼓。秋祠及有所剋获,但祠,不血钟鼓。祝文:某官使主者某,敢告隆冲钟鼓幢麾。夫军武之器者,所以正不义,为民除害也。谨以立秋之日,洁牲黍稷旨酒而敬荐之。”

在「黄陵庙记」中,诸葛亮说:

“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势不可却,计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总师。趋蜀道,履黄牛,因江山之胜。乱石排空,惊涛拍岸,敛巨石于江中,崔嵬巑岏,列作三峰。平治洚水顺之其道,非神扶助于禹,人力奚能致此耶?

仆纵步环览,乃见江左大山壁立,林麓峰峦如画,熟视于大江重复石壁间,有神像景见焉,鬓发鬚眉,冠裳宛然,如采画者。前竖一旌旗,右驻一黄犊,犹有董工开导之势。

古传所载黄龙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

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

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以显神功。”

——诸葛亮相信大禹治水,得到了神灵的帮助。他命人重修了黄陵庙,以彰神功。

苏轼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上阙,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显然借用了诸葛亮在这里写下的几句话,如“乱石排空,惊涛拍岸,大山壁立,峰峦如画。”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19 16:05:25

《诸葛亮文集》虽已散失。后人还是设法收辑了一些。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与军事著述。

如【正议】:

“昔在项羽,起不由德,虽处华夏,秉帝者之势,卒就汤镬,为后永戒。魏不审鉴,今次之矣;免身为幸,刑在子孙....”——准确预言了曹操子孙的悲惨结局。

【与群下教】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此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反,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

【又与群下教】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军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资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与参军掾属教】
“任重才轻;故多阙漏。前参军董幼宰,每言辄尽,数有谏益,虽性鄙薄,不能悉纳。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未有忠于国如幼宰者也。亮可以少其过矣。”

【劝将士勤攻己阙教】
“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以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成,贼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

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 纳言第四】说:

“纳言之政谓为谏诤,所以采众下之谋也。故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恶不可顺,美不可逆;顺恶逆美,其国必危。夫人君拒谏,则忠臣不敢进其谋,而邪臣专行其政,此为国之害也。故有道之国,危言危行,无道之国,危行言孙,上无所闻,下无所说。故孔子不耻下闻,周公不耻下贱,故行成名著,后世以为圣。是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矣。”

网友魏纪伟指出:

“魏延经常说,诸葛亮胆怯。但他忠于蜀汉,屡立战功,诸葛亮照样让他当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凉州刺史、假节,进封南郑县侯,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在人人都说魏延坏话,讨厌他的时候,一直在提拔他、重用他、包容他。让他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赐爵封侯,走上了人生巅峰!

可见诸葛亮对于部下的危言危行,一直在宽容甚至在鼓励。

——亦可见唐太宗的从谏如流,诸臣多以极谏知名,完全是其来有自。

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初社会夜不闭户,道不拾遗。诸葛亮治下的蜀汉同样是“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newphie1: 2019-04-21 16:25:28
兄长,能不能说魏延有一点忘恩负义;或者这个人,有点像彭德怀,顶撞上司,又怠慢下属。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1 17:53:05
我问过师尊了,魏延不是P转世。但他们的性格,的确非常相似。除了魏延善养士卒这一点。

newphie1: 2019-04-21 20:05:54
...作为武侯的下属,兄长不说他不好,别人也不好说,遇到这样的好领导,想必也是烧高香了。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22 08:32:21
魏延的优点也很多,是一位难得的战将。但他不该率军烧毁栈道,阻击汉军主力的回撤。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0 06:57:35
多谢各位兄弟姊妹,多谢各位网友支持鼓励!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0 09:05:31

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写的非常好,他在此书“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治国治军原则,为后代的人们所推崇,可谓是千古治国治军者的经典。”(360百科)

此书共约六千字。

治国第一指出:治国首先要树立根本,本立则末正矣。而敬天法祖,遵循天地的正道、常道就是其根本。

君臣第二指出:君主应宽厚仁爱,臣子须尽忠尽职。君臣上下要相互信任,一心一德。君要谋其政,臣要谋其事。设官序爵,私不乱公,邪不干正,则治国之道具矣。

视听第三指出:为政之道,务于多闻。人君以多见为智,多闻为神。要察采众下之言,谋及庶士。怨声不闻,则枉者不得伸。进善不纳,则忠者不得信,而邪者容其奸。

纳言第四指出: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当其不义则诤之,其国其家必安。如果人君拒谏,忠臣不敢进其谋,邪臣得以行其政,则其国危矣。无道之国,就是那种上无所闻,下无所诉的地方。

察疑第五指出:若有大疑,除了占卜,更应谋及庶人。明君之治,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

治人第六指出:治人者首先要陈之以德义,示之以好恶。使民知趋知禁。务劝农业,无夺其时。务薄赋敛,无尽民财。务倡俭约,使百姓远离奢侈浮华。

举措第七指出: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人君选举,必求隐处,必至基层。有才有德之人一般是不会主动“毛遂自荐”的。诚心诚意,以礼聘士,其国乃宁。

(诸葛亮为相,在成都筑有招贤台,也叫读书台。《太平寰宇记》说:读书台在成都县北一里,诸葛亮相蜀,筑此台以集诸儒,兼以待四方贤士。)

考黜第八指出:进用贤良,退去贪懦,才能有善政良俗。吏有五害,如公报私仇,以公谋私;过重罚轻,法令不均;打击报复,栽赃陷害;徇私枉法,以人治替代法治;贪污腐败,损公肥私等等。这五者必须严加惩戒。

治军第九指出:有文事必有武备。治军是为了匡救大乱,存国家安社稷。国以军为辅,辅强则国安,辅弱则国危。而强弱在于所任之将。不热爱人民的将领,不能做国家之辅弼,三军之主帅。

用兵之道,要先定其谋,然后再施行其事。要审天地之道,察众人之心,习兵革之器,明赏罚之理。然后观察敌人的谋划,视道路之险隘,别安危之处所。判断主客、胜败。最后才能出军任将,张网擒敌。此兵家之所谓智者先胜而后求战,闇者先战而后求胜也。

计谋欲密,攻敌欲疾,获若鹰击,战如河决,则兵未劳而敌自散,此用兵之势也......要无恃敌之不至,恃吾之不可击也。要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以实待虚,以生待死,以众待寡,以旺待衰,以伏待来...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水土之战,不逆其流。昼战不相闻,旌旗为之举,夜战不相见,火鼓为之起,教令有不从,斧鉞为之使。

赏罚第十指出:赏以兴功,罚以禁奸。赏赐知其所施,则勇士知其所死;刑罚知其所加,则邪恶知其所畏。故赏不可以虚施,罚不可以妄加,赏虚施则劳臣怨,罚妄加则直士恨。赏罚要不论亲疏贵贱,要均平还要及时。当罚不罚,当赏不赏,都将后患无穷。

如果将领自恃有生杀之威,把应该活着的部下杀掉,犯了死罪的反而轻放。赏罚不明,对部下毫无仁爱之心,动辄发怒,军令多变,假公济私,那国家就完了。

(史称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为了确保执法的公正性,避免将领处事不公,随意打骂惩罚士兵,他连士兵接受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要过问。蜀汉军队士气高昂,斗志旺盛,正是因为诸葛亮执政时的政治清明、法律公正。)

喜怒第十一指出:喜不可纵有罪,怒不可戮无辜。而且怒不可以复悦,喜不可以复怒,使人不知所措。将领为了发泄私愤进行战争,其军必败。君子要保持威严使人敬畏,但不可随意施暴于人。对于可忿之事,加之忿怒,施以刑罚,才能制止各种邪恶。

治乱第十二指出:治理国家要从大处着手,由近而远,由内而外,由本而末,由强而弱,由己及人。要裁减冗员,合并官署,剔除那些不切实际的浮华东西,只保留有用的官职与机构。

(转世后的唐太宗,同样在即位之初大刀阔斧地精简机构、裁撤冗员。他将京官由原来的2000多名裁减为643人,对地方州县和行政机构也“大加并省”裁撤,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相比之下,宋朝则政府机构臃肿,冗员众多,内耗严重、效率极其低下。号称北宋全盛的仁宗时期,仅中央官员就超过了1.7 万人。而且官员的薪资和待遇又非常优厚,如此庞大的官员队伍耗尽了国家的巨额财政收入,换来的不过是大宋知识分子不知廉耻的歌功颂德。)

教令第十三指出:在上者要先正己身,以身作则,然后再发布命令。否则发布命令别人也不会听从。为上之道以颁布教令,宣布政策为先,诛赏为后。要用五种方法去训练士兵.....要让短者持矛戟,长者持弓弩,壮者持旌旗,勇者持金鼓,弱者给粮牧,智者为谋主。举兵先攻者赏,却退者斩。

斩断第十四指出:不从教令的情况有七种,一曰轻军,二曰慢军,三曰盗军,四曰欺军,五曰背军,六曰乱军,七曰误军。这些都是治军的大忌,必须查明,果断处理。不从军令,胆敢以身试法者必须诛杀,以儆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思虑第十五指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欲思其利,必虑其害,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仰高者不可忽其下,瞻前者不可忽其败。危险生于安逸,祸乱生于和平。所以君子应当视微知著,见始知终,防微杜渐,把灾祸消灭在萌芽状态。

阴察第十六指出:治国要上下齐心,互不猜疑。要深谋远虑,不打无准备之战。用人不一定要用最优秀的,但一定要用最专业的。足以把事情办好就成。不必吹毛求疵。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1 17:15:21

除了「便宜十六策」,诸葛亮遗留的重要著作还有《将苑》。

该书在宋朝被称为《将苑》,在明朝被称《心书》或《新书》。全书共50篇,约5000字。

《将苑》博采《孙子兵法》、《吴子》、《司马法》、《六韬》等军事名著中的精华,加以自己的经验与创造,从各方面论述了为将之道。

评论指出:

“诸葛亮的《将苑》,非常系统地论证了将领在军队中的地位、作用、品格和领兵作战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颇受后人重视。

《将苑》凝结了诸葛亮的领导艺术和识别、选拔、任用将领的奥秘,全面阐述了将领所应具备的各种品质、能力和应该杜绝的恶习,以及领兵打仗的技巧、克敌取胜的关键等,堪称古代为将之道的蓝本。

也正因如此,历代军事家都对该书推崇有加,认为它是古代将领智慧的集大成者。”

有专家分析说:

【将苑】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

一、将领道德修养的提高;
二、君主与将领的关系;
三、将领的用人之道;
四、将领的军事素质;
五、严明军纪。

(一)将领道德修养。

主要包括在《将材》、《将器》、《将志》、《将善》、《将刚》、《将强》等节正面论述和与《将弊》、《将骄吝》、《将戒》等节的反面论述中。提出将分九材:仁将、义将、礼将、智将、信将、步将、骑将、猛将、大将。要求将领要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要不恃强,不怙势,宠辱不惧,不贪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要能做到“五善四欲”:即善知敌形势,知进退,知国之虚实,知天时人事,知山川险阻。要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将领的性格要刚不可折,柔不可卷,刚柔相济。力争以“高节,孝弟,信义,沈虑,力行”实现“五强”,杜绝“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厄,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的八恶;

要遵守十五条纪律:即虑、洁、勇、廉、平、忍、宽、信、敬、明、谨、仁、忠、分、谋;要特别注意为将八弊: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同时要防止骄傲和吝啬。

(二)君主与将领的关系。

主要表现在《兵权》、《出师》、《假权》等篇的论述中。其思想特点突出地继承了孙子的“将之出,君命有所不受”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之命,不闻有天子之诏”(《假权》)。

《兵权》阐述了主将能否真正掌握兵权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得权如虎添翼,失权则如龙游浅滩。将帅出征,君主授权,仪式要庄重而肃穆,要郑重嘱托。

(三)将领的用人之道。

包括《逐恶》、《知人性》、《择材》、《腹心》、《三宾》、《励士》、《和人》等篇。

提出要弃五害,远奸伪悖德之人:“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

总结了知人七术,即以是非而观其志,以辞辩而观其变,以计谋而观其识,以祸难而观其勇,以酒而观其性,以利而观其廉,以事而观其信;明确人非通材,要“各因其能而用”;

指出为将者,必须要培养、拥有“腹心、耳目、爪牙”;

战争的复杂性,还要求将领要有一帮参谋智囊,以其才能分三宾而待;

在战争中鼓舞士气非常重要,要尊之以爵,赡之以财,接之以礼,厉之以信,施恩不倦,执法如一,身先士卒,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将士无不勉力而战,拼死效力;

在整个统帅过程中,要特重“人和”,如若不和,虽汤、武之智,不能取胜于匹夫。

(四)将领的军事素质。

包括智谋水平,侦察的运用,和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的了然于心和巧妙运用。

《智用》要求“顺天、因时、依人”;《不阵》继承“上兵伐谋”的思想;《审因》、《机势》、《应机》、《揣能》等则强调利用民心和时机;《谨候》与《察情》论述了侦察工作的原则和方法;《天势》、《胜败》、《地势》、《战道》则论述了作战地形与天候对战争胜负的影响。

(五)严明军纪。

严格治军,是诸葛亮一贯的思想。

《习练》、《军蠹》《重刑》、《整师》、《威令》等篇体现了他重视作战训练、惩治军中腐败、加重刑罚力度、严肃军纪的治军观点。

《将苑》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第一部专论为将之道的书,是一本古代的将才学。

它一事一议,论证全面、具体、言简意赅,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将领所应具备的各种品质、修养、能力和素质,以及应该防止的弊端和应该杜绝的恶习,堪称古代为将之道的集大成,其中凝结了诸葛亮的领导艺术和识别、选拔、任用将领的奥秘,该书受到了历代军事家的重视和推崇,被认为是统军带兵的必读之书。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1 17:28:04

我们现在摘录一部分,使网友们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

【兵 权】
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逐 恶】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焉:一曰,结党相连,毁谮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众;五曰,伺候得失,阴结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知人性】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美恶既殊,情貌不一,有温良而为诈者,有外恭而内欺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尽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将 材】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强,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将 器】
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众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于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于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理,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将 弊】
夫为将之道,有八弊焉,一曰贪而无厌,二曰妒贤嫉能,三曰信谗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犹豫不自决,六曰荒淫于酒色,七曰奸诈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礼。

【将 志】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刚则缺,任重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彊,不怙势,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见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国,壹意而已。

【将 善】
将有五善四欲。五善者,所谓善知敌之形势,善知进退之道,善知国之虚实,善知天时人事,善知山川险阻。四欲者,所谓战欲奇,谋欲密,众欲静,心欲一。

【将 刚】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将 骄】
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将不可吝,吝则赏不行,赏不行则士不致命,士不致命则军无功。无功则国虚,国虚则寇实矣。孔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将 彊】
将有五彊八恶。高节可以厉俗,孝弟可以扬名,信义可以交友,沉虑可以容众,力行可以建功,此将之五彊也。谋不能料是非,礼不能任贤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济穷阨,智不能备未形,虑不能防微密,达不能举所知,败不能无怨谤,此之谓八恶也。

【出 师】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贤能而任之。斋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鉞于君。君持鉞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

将受词,凿凶门,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1 17:45:59

诸葛亮的其他军事著作,大抵是篇目尚存,而文多亡佚。

在《诸葛亮集》的篇目中,还有“南征”“北伐”“计算”“兵要”“传运”“军令”上中下8篇,显然是谈军事的;其他“权制”“综核”“杂言”“贵和”“法检”“科令”等篇,对军事也应该有所涉及。

诸葛亮军事著作可信者,还有《诸葛亮兵法》(《隋书·经籍志》注称,“梁有《诸葛亮兵法》五卷,亡”。)

清人侯康认为:“《通典》一百五十六引诸葛亮‘兵法’,一百五十七引诸葛亮‘兵要’。《御览·兵部》亦屡引诸葛亮‘兵法’‘兵要’,大约即一书而异名耳。《御览》复引诸葛亮‘军令’,亦当出此书。”

据专家考证,诸葛亮的《便宜十六策》,可能也受到过一些窜改。诸葛亮军事著作可疑者尚有:《武侯八阵图》一卷。宋志所载之诸葛亮《占风云气图》一卷、《兵书》七卷、《兵书手诀》一卷、《平朝阴符二十四机》、《六军镜心诀》等等。

由于诸葛亮声名远播,影响巨大,“宋以来兵家之书,多托于亮”。



Archangel_S1:2019-04-21 21:33:09

孔明留下的这些著作,完全证明他平日非常注重将领的培养和提拔。那些说孔明不懂选拔将领、人才,只会自个儿埋头死干,最后把自己干死的屁话,可以休矣。那只能说明蜀汉后期,上天实在没给这片土地降下多少高等的灵体,综合蜀汉其他捉襟见肘地各种不利条件,心灵手巧如孔明,没多少米也只能长叹奈何了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22 15:30:29
评论 Archangel_S1:蜀汉经过关、刘两次大挫败,主力尽丧。诸葛亮接手后,新征新练之兵仅十万多一点。而曹魏有兵五十万,且多骑兵,机动性强。蜀军又要克服高大的秦岭,保持其不绝如缕的补给线。方可进兵关中。当时之情势,实甚艰难。可以说是进退狼跋。

Archangel_S1:2019-04-22 23:22:56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关键是孔明被数倍兵力,且占尽其他优势的西龙所阻击,想要翻盘难度太高....若换个稍弱些的将领比如司马师,司马昭,郭淮,曹真等,完全可以以弱胜强,席卷中原。那些庸碌之辈,则更是不在话下了。可惜没有如果。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3 14:37:17
评论 Archangel_S1:“汉中四百天所命,老贼方持太阿柄。区区梁益岂足支?不忍安坐观异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1

主题

1144

帖子

4181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1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推广达人宣传达人灌水之王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9-7-25 17:4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末年的名士、隐士——庞德公,到底是何方神圣?(9)

Archangel_S1:2019-04-21 21:10:49
瑰宝,必须仔细研读。惭愧还说自己最喜爱诸葛亮,除了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啥都不知道。孔明本次轮转虽然身为将帅,但其观点应该与其他轮转帝王时的身份也相差无几,比如朱元璋开始也是大帅,上头还有名义上的领导。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2 15:15:00
评论 Archangel_S1:《三国演义》虽然故事与文笔俱佳,但也存在很多重大瑕疵。譬如川蜀人口仅百余万,刘备却能一次出兵75万,太不合理了。诸葛亮若有罗贯中所说的几十万大军,早把曹魏灭了。

东方黑2011:2019-04-23 10:07:34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 :我觉的三国演义对于政治军事的描写过于儿戏,人物性格缺乏成长过程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3 13:29:03
评论 东方黑2011:政治军事的描写过于儿戏,的确是一大缺陷。“人物性格缺乏成长过程”,应该不能算,因为这是历史小说,需以一书囊括近百年历史,不可能像《红楼梦》或者欧美小说那样进行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心理分析。


Archangel_S1:2019-04-21 21:22:13

说到小明王,大梵哥之前是否提过,具体忘了。沉船这事,莫非真的是刻意的安排?
当然韩林儿不识时务,蠢人死不足惜。
但祖龙的性格光明磊落,仁义当先,断不会为了名利去阴谋害人。大可找个理由让其体面的下来,安排个安乐候当。他实在不识抬举敢做找死的动作,再摁掉不迟。我觉得这事元璋应该是背黑锅了....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2 08:41:41

《明史·廖永忠传》:“...初,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明史·廖永忠传》已经明确说过,韩林儿是被廖永忠故意害死的,廖永忠事后还被朱元璋问责过。廖永忠在洪武八年三月因为犯了冒用龙凤图案等罪被赐死,事实上也与廖永忠擅自杀害小明王关系重大。

小明王父子首倡义军,有大功于天下,也是朱元璋的君主。朱元璋冒着被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直捣应天的巨大危险,也要亲率主力去安丰,拼死搭救小明王。又怎么会反过来去害他呢?

历史记载,朱元璋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交给了郭子兴。后来仅率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离开濠州,又发展为三万大军。但郭子兴一到滁州,朱元璋立即就再次交出了兵权。这岂是忘恩负义之人之所为?

杀害小明王,决非元璋所为,《天经》中也提到过。

弑君弑父这种大恶之事,根本就不是人干的。


Archangel_S1:2019-04-22 22:48:14
是。我们现在已经完全清楚祖龙的为人。各次轮转中像这种不仁不义的事情,后人应该不会再轻易往祖龙身上扣了。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2 09:24:33

【廖永忠醉心功名成明初第一个被杀的开国功臣】

作者:山高月阔

“廖永忠,巢湖人,与其兄廖永安同为巢湖水师旧将。巢湖水师归附朱元璋后,廖永忠在诸将中年纪最轻,朱元璋对他说:“你也想大富大贵吗?”廖永忠说:“跟随明主,扫除寇乱,垂名竹帛,是我所愿。”朱元璋听了很高兴。他的这个理想使他得到了侯爵,但这个愿望过于强烈却要了他的命。

廖永忠兄弟的情况与冯胜兄弟十分相似,他们都深得朱元璋的器重,引为心腹,朱元璋尤为器重身为兄长的冯国用和廖永安,冯国用帮助朱元璋确立了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为朱元璋典亲军,保卫朱元璋的人身安全,帮助朱元璋脱离郭子兴走向独立。廖永安则帮助朱元璋兼并巢湖水师,铲除异己分子李国胜和邵荣。渡江后不久,冯国用病死,廖永忠则在与张士诚军的作战中被俘,不屈被杀,两人死后朱元璋都十分悲痛,建国后都被封追封为公爵,恩荣为革命先烈中的翘楚。

廖永忠和冯胜一样,最初都生活在其兄的阴影之下,都在其兄死后取而代之,从而崭露头角。

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功臣一样,廖永忠征战四方,功勋卓著,明军水师的历次征战都可见到廖永忠的身影,尤其在鄱阳湖水战以及围攻武汉的战斗中表现突出,陈理投降后,朱元璋赐给廖永忠一块牌匾,上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个大字,以示嘉奖。

解放战争中廖永忠先是从汤和在南方攻城掠地,后又从徐达征讨西北,均有建树。洪武三年,受封“封德庆侯,食禄一千五百石,予世券。”

廖永忠原本可以作为巢湖水师将领的代表获封公爵,但他做错了一件事,与公爵失之交臂。

至正二十六年底,廖永忠奉朱元璋之命渡江至滁州迎接大宋皇帝韩林儿来南京,当韩林儿的船行至江中时,廖元忠命人将船凿沉,韩林儿稀里糊涂葬身鱼腹。

有些人认为这件事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干的,事实上是廖永忠揣摸圣意,自作主张之举。当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对于后周的小皇帝以及周氏子孙,尚且厚待子,熟读史书的朱元璋不可能不知此事,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又不是从韩林儿手中抢来的,没有任何道义负担,况且韩林儿对他称帝构不成任何危胁。

不久前张士诚攻打安丰,杀死了刘福通但没有对韩林儿下手,朱元璋又何必杀死韩林儿呢?如果他想让韩林儿死,当初就不必救援他,或是于乱军之中将其杀害,而不必派人去接他,又让他死于途中,使自己背上杀人的重大嫌疑,这么做实在太蠢了。

从朱元璋将陈理和明升流放域外的情况看,他绝不会采取如此卑劣的手段害死韩林儿。

因此朱元璋在得知韩林儿死去的消息十分生气,他向众人表白道:“如果韩林儿来了,我可以封他一个爵位,为什么要杀死他呢?”

廖永忠揣摸圣意,自作主张,企图为自己再立新功,结果弄巧成拙,朱元璋无端背负了害死韩林儿的骂名,十分生气。

廖永忠对圣意的“关心”并没有收敛,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前,廖永忠还试图通过朱元璋身边的人为他说好话、表忠心,以期获得上赏,这件事同样适得其反,原本可以获得的公爵泡汤了。《明史·廖永忠传》记载,朱元璋对诸将说:“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朱元璋讲话说所说的“所善儒生”,指的是宠臣杨宪,廖永忠与杨宪关系密切,洪武三年大封功臣之前,杨宪被杀,廖永忠很可能受到了影响。

杨宪又和刘基关系密切,三人都不属于庞大的淮西集团,这是他们走到起的原因。刘基对韩林儿红军深恶痛绝,一惯视之为匪盗,当年张士诚围攻安丰时,刘基就反对救援,主张借张士诚之手除掉韩林儿,因此韩林儿之死的另一种可能是刘基通过杨宪指使廖永忠所为。

洪武四年,廖永忠随汤和率水军征讨蜀夏,立了大功,朱元璋高度赞赏,在《平蜀文》中给予了“傅一廖二”的评价,还给了很多赏赐,但他内心深处对廖永忠己不感兴趣。

我们注意到,自从廖永忠害死了韩林儿后,朱元璋就对他极不放心,无论是在解放战争还是平蜀战争,从未让廖永忠独秉大军,而是让他作为副手跟随汤和、徐达或是其它将领作战。

朱元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廖永忠害死韩林儿是一次名目张胆的弑君,有了这个先例,谁能保证他不会再干第二次呢?因此朱元璋在平蜀战役后虽然给了廖永忠极高的评价和丰富的物质奖励,但是没有给他更大的头衔。

廖永忠没有如愿封公,但他对功名地位的热忱却没有稍减,这一愿望通过意淫得到满足,偷偷穿用绣有龙凤图案的衣服。洪武八年三月,廖永忠被人揭发,以“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

廖永忠和杨宪都是很有野心的人,一个为了邀功不择手段,一个为了升官排陷同僚,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也使他们落得相同的结局,这对朋友分别在各自领域开创了先河:杨宪是开国后第一个被杀的丞相,而廖永忠则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殊途同归。”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2 09:39:22

【小明王突然溺死之谜,是朱元璋蓄意为之,还是有人借机谋取功名?】青史奇谈

公元一三六六年,朱元璋决定和盐贩子张士诚决一死战。只有扫掉这个江南的最后一个对手,朱元璋才能专心致志的对抗元朝。但是,在决战的前夕,朱元璋觉得有一件事情他必须做,那就是为了小明王的安危,必须将身在滁州的小明王接到自己的身边来。于是,朱元璋派出自己的水军大将廖永忠,前去滁州接小明王。

那么,小明到底是谁,竟然惹得朱元璋如此在意。更加离奇的是,被朱元璋如此在意的小明王,为什么竟然溺死在从滁州到应天府途中的瓜洲渡口。

小明王就是韩林儿,元末天下大乱的时候,红巾军的领袖刘福拥立韩林儿为皇帝,建立大宋政权,年号为龙凤。朱元璋作为红巾军中的一支,也接受了这个大宋政权,使用了龙凤这个年号。韩宁儿不断对朱元璋进行加封,最后朱元璋在大宋政权中官至江南宰相,这就表明韩林儿其实是朱元璋名义上的君主。

那么,小明王是怎么会突然溺亡了?

廖永忠一行人带领着小明王,从滁州辗转走到瓜州渡口。船行至江心的时候,小明王的船突然翻了。船上的人无一幸免,小明王被溺死在江中。历史上对小明王的是猜测纷纷,也都认为小明王之死并非意外,而是有人刻意为之,其原因有三:

一、为何所有的船都没事,唯独小明王的船翻了。
二、廖永忠这个水军大将带领着一堆水军,竟救不了小明王一人。
三、 廖永忠为何要舍近求远?廖永忠从滁州绕去瓜州渡,那可是多绕行了几百里,从瓜州渡回到应天,又多走了几百里。

最好的解释是,廖永忠是故意要绕去瓜州渡的,因为那里是他的地盘,他在自己的地盘自然好下黑手。

那么廖永忠为何要杀小明王?他与小明王之间并无私人恩怨。而且朱元璋让廖永忠接回小明王,小明王却突然死亡,廖永忠这个护驾大将军,自然是难辞其咎,但是所有的疑点都指向了廖永忠,那就说明廖永忠的背后其实是有人指使。

那么那个人究竟是谁?

第一怀疑对象就是朱元璋。等朱元璋打败张士诚之后,大宋政权就会变为朱元璋的障碍,而这位小明王自然而然成为了不该继续存在的人。事实上,在小明王死后的一年,朱元璋就取消了龙凤年号,改用吴元年,不久就建立了大明王朝。然而种种历史资料却表明,朱元璋在当时是真的拥护这位小明王的。朱元璋曾经冒着被陈友谅和张士诚两面夹击的危险,前去营救被张士诚攻打的小明王。然而这个危险差点朱元璋彻底完蛋,朱元璋后来自己也反思,说自己不应该去救小明王,但是他当时还是不顾一切跑去救下这个小明王。

朱元璋若是真想杀这位小明王,他当时就不会冒这么大的风险前去救他。

小明王之死最大的受益者朱元璋的嫌疑被排除了,那么还有谁呢。翻阅史书,我们从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将很多功臣封为公爵,而廖永忠这个战功显赫的水军统帅,却只是被封为低一等的侯爵。朱元璋给出的理由是,廖永忠在鄱阳大战的时候,战功显赫,“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所以才给了这个不公的封赏。朱元璋给出的理由中透露出了三点极为重要的信息,儒生,窥朕意,徼封爵。那么廖永忠下黑手的动机就有了合理的解释,那么那个在背后谋划的儒生到底是谁?

能“窥朕意”的人必然是朱元璋身边信任的人,而那人又是儒生,最重要的是,他还必须跟廖永忠交情好,那么到底是谁呢?通过层层排除,杨宪就这样浮出了水面。杨宪他是朱元璋专门为朱元璋收集情报的,身为情报处处长杨宪本人心狠手辣,审时度势,深得朱元璋信任。

杨宪与廖永忠勾搭在一起,谋划伪造了韩林儿意外溺死的事件,其目的就是徼封爵,也就是谋取更大的功劳和爵位。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2 10:15:40

【韩林儿之死是谁授意的?】 (2017-04-23 14:44:32)杜车别

一般大众认识,多把韩林儿之死看成是朱元璋授意廖永忠所为。孟森在《明史讲义》里则辨析,朱元璋无除掉韩林儿之意图,亦无此必要,此为廖永忠自作聪明:

“林儿本毫无可拥之騃竖,生死不足计,不以此正永忠之罪耳。太祖自始非受林儿丝毫庇荫,非借林儿丝毫权势,天下大定,若林儿不死,太祖必有以处之。如汉如夏,力屈来降,犹封以侯爵,郭子兴则追封王爵;若封林儿亦必比于滁阳,及身而止,岂虑其尚有余焰复燃耶?廖永忠之瓜步沉舟,实为多事,然太祖若正其罪,反拟以名分归林儿,亦可不必,但心鄙之而已。后来儒生以太祖初用龙凤年号为失策,如《明通鉴》所论,其实亦重视空文,所见与廖永忠相类。总之,不足深论也。”

孟森之见虽高于俗论,但仍没说到要害。

第一:韩林儿之生死并非无足轻重;
第二,淹死韩林儿也不是廖自作聪明能干得出来;
第三,朱元璋当时,不以此正廖之罪,是有苦难言。

龙凤九年(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不顾刘伯温之激烈反对,亲自带兵支援被张士诚军队围困的安丰,把韩林儿救出后,安置到滁州,礼遇备至:“太祖设銮驾伞扇,迎驻滁州,创造宫殿居之,易其左右宦侍,待之甚厚。”(《国初群雄事略》)。此次救援,朱元璋冒了相当巨大风险,事后他自己说:

“使陈友谅乘我之出,直捣金陵,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此计之下者也。”(《国初事迹》)。

然而,朱元璋此次安丰之行,真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么?

答案多半是否定的。

此时朱元璋不仅名义上使用龙凤年号,其长远规划,应该也是把未来之大明作为龙凤政权之接续,而韩林儿正是实现此过渡的关键人物。韩宋续赵宋之统,而大明接续韩宋之统,蒙元则作为侵略者建立之伪政权,加以推翻,名正言顺。只要登基之前,把韩林儿接到建康,履行一个禅让仪式,一切都顺理成章。从军事角度考虑,救韩林儿风险过大;但从政治角度考虑,好处极大。如此,才能理解朱元璋的动机。

然而这点,正是一些人不愿见的。安丰之行前,刘基主要反对理由并非军事考虑,而是“假使救出来,当发付何处?”(《国初事迹》)

可说最有动机希望韩林儿死的,不是朱元璋。朱元璋若要韩林儿死,当初直接不去救,省多少事?不但自己干干净净,从当时情势,也没人会责怪。

若说冒巨大风险救回来,又变卦觉得碍事要杀,那就有些精神分裂了。要真是这么一个做事情颠三倒四自相矛盾的人,也不可能从群雄中脱颖而出。

退一步说,即便朱元璋真的变卦要除掉韩林儿,也没道理用这种惹人注目的方式,直接滁州下点慢性毒药,让韩林儿病死,都自然得多,别人也很难定论。仓促半道淹死,只能是平时没机会下手,又觉得事情紧急,不能再拖的人,授意所为。

而最有动机希望韩林儿死的人,应该就是刘基为代表的这帮元末文人谋士。

《明史.廖永忠传》言:

“韩林儿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归应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这里面没有明言,廖永忠所善儒生是谁?但普通儒生恐也不足以说服廖永忠干这么出格的事情。

那么,说是刘基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忽悠廖永忠除掉韩林儿,恐怕八九不离十了。

朱元璋派廖把韩林儿接到应天,明显是为禅让程序做准备。但韩林儿一死,不但计划泡汤,而且还面临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是大张旗鼓的立刻惩办凶手,定罪惩罚?但这样一来,朱元璋自己就处于说不清的位置。毕竟廖永忠是你手下,你就算立刻将之抓起来处死,别人也会说是你把廖当替罪羊,杀人灭口而已,这属于跳进黄河都洗不清。而且为了一个关系疏远,只有虚名的韩林儿杀了廖,也会让前线将士难以心服。如果要追查幕后怂恿廖永忠的人,就更麻烦了。天下未完全平定统一,正在用人之时,先把知名文人谋士给抓起来定罪,那无疑更会吓跑本来就疑虑重重的文人,也给本来喜庆的开国盛典平白添堵。

那么,继续打着龙凤政权继承者的旗号的同时,又对韩林儿的死低调处理,就说成是意外,又如何呢?但这也很尴尬,等于给自己埋了一个地雷。无论如何,韩林儿是龙凤政权名义上的君主,不明不白的死了,是谁的责任?你既要继续打龙凤政权旗号,又默认了廖永忠的行为,那不是把弑君行为合理合法化么?还拿什么来教化天下?

朱元璋完全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继续打着龙凤政权旗号,无论是严惩凶手,还是淡化处理,都让自己变得不干不净。

那似乎只剩下一个办法了,就是和龙凤政权切割处理。切割处理后,韩林儿就变成了地位无足轻重的人,甚至是许多文人嘴里的贼寇头目。死了也就死了,没人关心追究。无论是廖永忠自作聪明杀的,还是朱元璋授意杀的,都不是什么大问题。

朱元璋大概衡量利弊,决定采用这个办法,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内心的窝火是肯定的,但似乎也没其他选择。在这个事情上,他对廖永忠是痛恨的,但又不便于立即发作。但后来处死廖永忠和此有关。朱元璋之子朱权编写的《通鉴博论》中就明确说“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永忠之不义,后赐死。”

总之,韩林儿之死,是刘基之类文人最乐见的。

于是似乎一切都来了一个急转弯。原先光明正大打着龙凤旗号,在韩林儿死后,就变成了要彻底和龙凤政权切割,甚至原先一些地方上,为感激朱元璋军队解救百姓危难而立的带有龙凤年号的碑文都要毁掉。这本来都是完全没必要的。

朱元璋在这个切割中,是利益受害方。继承龙凤政权,把蒙元作为伪政权对待,强调“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之义,更能让自己的功业彪炳史册,也更能彰显大明政权之正义性、合法性。和龙凤政权切割后,对待蒙元的态度,他就不得不部分顺应上层文人的心态和感情。

这种态度转变,从一些文书中也能看的出来。虽出文人手笔,基本意思,肯定也是经过朱元璋本人的认可。

在龙凤九年,朱元璋给陈友谅的书信中还说“方今取天下之势,同讨夷狄以安中国是为上策;结怨中国而后夷狄是谓无策。”

吴元年北伐檄书,虽然还是强调了驱逐侵略者,实现民族平等之义: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方今河洛关陕虽有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暴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其体之。如蒙古色目,虽非华夏族类,然同生天地之间,有能知礼义,愿为臣民者,与中夏之人抚养无异。”

但也塞进了一句“蒙元统治,乃天授”云云的话。

登基前之祭告文,则对蒙元态度更温和了,天命真人起于沙漠之类都出来了,但此恐非朱元璋所乐见。弄半天,他和铁木真之类没多大区别。

将领及其身边低一层级的文人,对蒙元之否定态度更为激烈鲜明。如洪武元年八月徐达攻克元大都后之告捷文书,就痛快淋漓,毫无含糊暧昧,摘录几句有代表性的:

“尽驱胡虏之膻腥,诞布幅员之声教,乾坤清肃,日月光明。”
“惟彼元民,始自穷荒。乘宋祚之告终,突胡群而崛起。以夷狄而干天纪,以犬羊而乱华风。崇编发而章甫是遗,紊族姓而彝伦攸斁。”
“列郡之讴歌四集,百年之污染一新。”

洪武三年六月,李文忠之告捷文书应该也是对蒙元痛斥,朱元璋似是顾虑那些以蒙元为正统的文人看见之后的反应,对此大加批评,甚至不惜自我矮化说元朝的灭亡是气运所致,和我没关系。

“元之兴亡自是气运,于朕何预?而以此张之四方,有识之士,口虽不言,其心未必以为是也,可即改之。”

不过这种批评大概不是其内心真实想法,那些送给外国或外藩的文书,没这种顾虑,就说的直白多了。

比如洪武二年送给高丽国王的文书中说:

“元非我类,入主中国,百有余年,天厌其昏淫,亦用殒绝其命。”
“北逐胡君,肃清华夏,复我中国之旧疆。”

送给占城国王的文书中说:“曩者,我中国为胡人窃据百年,遂使夷狄布满四方,废我中国之彝伦。朕是以起兵讨之,垂二十年,芟夷既平。”

给爪哇国王的文书中说:“中国正统,胡人窃据百有余年,纲常既隳,冠履倒置,朕是以起兵讨之。”

给日本国王的文书中说:“向者,我中国自赵宋失驭,北夷入而据之,播胡俗以腥膻中土。华风不竞,凡百有心,孰不兴愤。自辛卯以来,中原扰扰,彼倭来寇山东,不过乘胡元之衰耳。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宵衣旰食,垂二十年。自去岁以来殄绝北夷。以主中国”

另一份洪武三年给日本的诏谕中说:“惟彼元君,本漠北胡夷,窃主中国,今已百年。污坏彝伦,纲常失序,由是英俊起兵,与胡相较几二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修元史之文人把反元义军称贼寇,而朱元璋给日本的文书里却说英俊起兵,可见态度上巨大差异。

给吐蕃的诏书中说“向者,胡人窃据华夏百有余年,冠履倒置,凡百有心,孰不兴愤。”

到了洪武中后期,发布于国内的诏书意见,朱元璋似也不愿遮掩对蒙元之态度了。洪武十八年颁发《大诰》,明实录里有一段说明,应该也是当时朱元璋的意思:

“初元氏以戎狄入主中国,大抵多用夷法,典章疏阔,上下无等,政柄执于权臣,任官重于部族,断狱迷于财贿,黜陟混于贤愚,奢而僭上者无罪,奸而犯伦者不问。辫发左衽,将率而为夷。……。上尝叹曰:‘华风沦没,彝道倾颓’。自即位以来,制礼乐,定法制,改衣冠,别章服,正纲常,明上下,尽复先王之旧。”

洪武二十一年,在收到蓝玉捷报后,朱元璋的言论则更坦率:“戎狄之祸中国,其来久矣。历观前代受其罢弊,遭其困辱,深有可耻。今朔漠一清,岂独国家无北顾之忧,实天下生民之福也。”

群臣咸顿首称贺,遂遣使赍敕书劳玉等曰:“周秦御胡,上策无闻,汉唐征伐功多卫李。及宋遭辽、金之窘,将士疲于锋镝,黎庶困于漕运,以致终宋之世,神器弄于夷狄之手,腥膻之风污浊九州,遂使彝伦攸斁,衣冠礼乐日就陵夷。朕用是奋起布衣,拯生民于水火,驱胡虏于沙漠,与民更始。”

纵观以上材料,则朱元璋在给外国或外藩的文书里,更多表露其内心真实想法:蒙元乃是窃据华夏的侵略政权,冠履倒置,义士愤怒,起兵反元者乃英雄俊杰。到洪武中后期,朱元璋即便面向国内臣民之言论,也直斥元朝之统治是污浊九州了。

对由元入明,还以元为正统的文人,朱元璋表面尊重迎合,但内心则鄙视,甚至憎恶。如危素者,本不被元朝重用,元帝逃跑后,才被帖木儿花监国复官,他就真的屁颠屁颠的上任了。一天后徐达就占领了大都。他又作态要寻死,最后又以修元史的话,他是有用之身的借口没死,当了明朝的官,还很受礼遇。

这危素也干了件好事。他告诉朱元璋,忽必烈时元人曾经把宋理宗的颅骨截断做成酒器给番僧喝酒用。朱元璋为此特地下令北平守将吴勉搜寻找到这个头颅骨做成的酒器,送回南方,安葬于绍兴。

不过这事,大概只会加深朱元璋内心,对危素这类人的鄙视。明知道异族侵略者的恶虐,还要为虎作伥当蒙元的官,人品实属卑污。

一天,朱元璋在东阁侧殿休息,听见外面有脚步声,问是谁,答曰:“老臣危素”,朱元璋说“我道是文天祥来了呢。”

另一位蔡子英,表现更搞笑。

他受扩廓帖木儿的推荐,当了元朝的官,被明军抓到,押送途中逃跑了。在陕西又被抓到,送到京师。朱元璋要授以官职,他上书洋洋洒洒,表示自己如何忠贞,不能中道而改节,请求将其流放到海南岛去,他会感恩戴德云云。

朱元璋也不强迫,暂把他安置在礼部的住所。一天晚上,这人嚎啕大哭,别人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我这是思念旧主啊。但接下来,应该是让他肠子悔青了。表演太过度,也不好。

“上知其志不可夺,敕有司送其出塞。”也就是把他送到塞外,回到他蒙元主子身边去了,这是让他求仁得仁。

堂堂正正的人不要当,非要做汉奸,也是可怜。也不知道他真能适应满嘴风沙、居无定所、饮食腥膻的游牧生活么?恢复游牧生活的元廷不把他当奴隶使唤,他就应该谢天谢地了。他原本惺惺作态的大哭表演,大概也就是要朱元璋把他放回民间,乐得轻松舒服而已,真把他送到塞外去,那滋味应该不好受,但又说不出反悔的话了。

其实如蔡子英这类人,并非不知道当汉奸之可耻可羞,也正因为知道这点,所以才要有这种做作表演。元末有些汉奸,眼看元廷要完蛋而自杀,也不是出于什么从一而终之类,本质上就是畏辱自杀。这和抗日战争胜利,有汉奸自杀是一个道理。

和龙凤政权切割后,朱元璋采取了有意识迎合一些元末文人的态度。其初衷应该是,治理天下离不开大批有文化的官员,全国各地各级官吏都需文化人才。如对蒙元彻底批判否定,可能打击面过大,让许多文人疑惧不安,抵制新政权。出于这种考虑,他才采取了压抑真实态度,甚至矮化自己驱逐蒙元之功业的做法。

但平心而论,朱元璋的做法真的是没有其他选择的合理之举么?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实际上朱元璋这种做法的效果并不理想,他等于把本来轻而易举拿在手里的道义制高点,拱手送人。把华夷之辨的儒家大义,淡化掉,结果就让一些汉奸奴儒得以歪曲儒家理念,反而把他们自己屈膝卖身于异族侵略者的奴才行径美化成忠义,更加顽固,更加心安理得的采取敌视、抵制新政权的行为。也导致许多有良知,有民族大义的知识分子被排挤在边缘,难以得到提拔重用。

更何况,后来由于朱元璋采取严厉的打击腐败的政策,实际上还是得罪了大部分官员,还少了助力,平白增加了许多阻力。他当初讨好迎合元末文人的做法,事后看起来,完全是得不偿失的。

如果要反思的话,韩林儿被淹死的事发生了,那真正权衡利弊的做法,也是把事情挑明了。凶手该抓的抓,该杀的杀,把道理说清楚,讲明白,仍旧应该把新建的大明政权作为龙凤政权之接续。虽然这么做,难度确实大了点,但还是应该做。再不然,干脆一开始确实就别去救韩林儿了,无论韩林儿被元军杀害还是被张士诚部队杀害。朱元璋建立的新政权都是名正言顺可以作为龙凤政权之合法延续。而且还是免去了一些人操作阴谋的空间。

如果和明玉珍的夏政权对比的话,不得不说朱元璋在坚持华夏正统的问题上,态度还是没有明玉珍来得旗帜鲜明和坚定。这当然也和身边文人有关,同样当过伪元的进士,明玉珍身边的刘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就比刘伯温要强得多。过去糊涂失足可以理解,但还要错到底,把失足美化粉饰成光荣,就不可恕了。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2 10:29:29

【韩林儿之死,竟是廖永忠多事,黑锅却让朱元璋背了六百年 】2017-06 兰州老王

廖永忠覆舟杀韩林儿之谜

大明王朝建立前的一桩公案。朱元璋一个部下多事,乱作为,不仅害死了一皇帝,而且让朱元璋背了数百年黑锅。

这桩公案就是廖永忠沉“韩林儿”坐舟案。此案,红巾军建立的大宋政权皇帝韩林儿被淹死在长江中。数百年来,人都说是朱元璋下令让廖永忠杀了韩林儿。实际上,却是廖永忠私自揣摩上意的乱作为。

红巾军由来已久, 金人南下时,中原地区的人们就头裹红巾,发动起义反抗。元末,天下大乱,各路豪杰打着红巾军、黄巾军的旗号,揭竿而起,反抗元朝的残暴统治.....红巾军的势力最大时,“东逾齐鲁,西出函秦,南过闽广,北抵幽燕”,中原各地红巾军都受大宋领导。 韩林儿也算是朱元璋上司的上司了....

在扫平群雄中,朱元璋一直表示接受大宋政权及韩林儿的领导。朱元璋军中,统用龙凤年号。甚至朱元璋在进号吴王,也用的韩林儿的名义。那么,朱元璋要称帝建立大明王朝,韩林儿就是绕不过去山。咋办?

刘福通、韩林儿的红巾军,虽然势力强大,但组织涣散,各路人马各自为政,在同元军及地方割据势力的作战中逐渐衰弱。刘福通甚至一度投奔张士诚,刘福通战死后,韩林儿又投奔朱元璋,被安置在滁州。此时,在元末群雄中,韩林儿已经不足为惧,只是一个旗号而已。

谁知,1366年,朱元璋命廖永忠接韩林儿去应天,至瓜步,船翻沉江而亡。显然,有人蓄意谋杀了韩林儿人。难道是朱元璋下令杀人?可细细分析又不是,因为朱元璋也很恼火......原来,廖永忠私自揣摩朱元璋上意,自作主张,多事,杀了韩林儿。

后来的史学家评论,廖永忠覆舟杀韩林儿是多事。没有上命乱作为,就叫多事。

《永忠本传》言:“帝以咎永忠。及大封功臣,谕诸将曰:‘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实际上,如何安置韩林儿,对于朱元璋而言并不是难题。

可以封侯,也可以禅让。

如果要杀韩林儿,也不一定等到他快抵达应天,过江时,在滁州时就能办到。这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显然,朱元璋无意杀韩林儿。

相反,如果韩林儿将宋禅让给朱元璋,这也不失为一个高明之举。杀韩林儿却让人觉得朱元璋以下犯上,无容人之量。

可见,廖永忠之瓜步沉舟,实为多事。

可以说,最糟的乱作为,害了一个皇帝,让一个皇帝背黑锅数百年,自己也被降了一级,丢了国公之爵。可见,上意不好窥伺。


作者:Archangel_S1 时间:2019-04-22 23:09:20
这事原来确实是廖永忠做的,利令智昏啊。
今后任何人若能在大梵哥或文王下面工作,必须得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有多少能力,办多少事。千万别耍小聪明,打小算盘,暗地里想给自个儿扒好处,那都是蠢东西的表现。

真正聪慧的人,在祖龙、一王爷、左群文星等人龙面前,只有完全诚实,完全透明,恪尽职守,全力以赴就对了。千万别多想。

红尘小爱不相关: 2019-04-23 08:14:24
关键是举头三尺有神明,天道好还,善恶到头终有报。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3 14:01:14
宁王朱权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编撰的《通鉴博论》中直书:“廖永忠沉韩林儿于瓜步,大明恶廖永忠之不义,后赐死。”——后人都认为这不是宁王所写,而是朱元璋的特笔。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3 08:24:43

【谁指使廖永忠溺死了韩林儿?】(2017-12-01 17:52:00) 梦乔1967

韩林儿是滦州韩山童的儿子,韩山童自言乃宋徽宗八世孙。

元至正十一年,韩山童与刘福通等密谋造反,事发,山童被官吏缉杀,韩林儿随母亲逃进山林,刘福通等潜入颖州起义。至正十五年,刘福通做大,徒众达十几万,他找到了韩林儿,拥韩林儿为皇帝,国号大宋。至正二十二年,刘福通兵败被杀,二十三年张士诚大将吕珍兵围安丰,韩林儿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亲自帅兵打跑了吕珍,救下了韩林儿,安置在滁州,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派大将廖永忠去接韩林儿,船行至瓜步,廖永忠溺死了韩林儿。当时的举国上下都认为是朱元璋指使廖永忠杀害了韩林儿,就是现在也有很多读史的人认为是朱元璋指使廖永忠杀害韩林儿在先,然后又惺惺作态。笔者不这么认为,朱元璋要杀韩林儿只需派一名校检到滁州秘密处死就完事了,然后说韩林儿病死,合情合理,无风无浪岂不更好,没必要派一员大将把韩林儿接出来,又到瓜步溺死,弄得满城风雨。

有人说安丰之行是朱元璋军事史上最大的败笔,这种认识是肤浅的。安丰之行前朱元璋虽然对诸将说;“安丰破,士城逾强。”但是打下安丰后,根本就没有守安丰,很显然安丰之行就是去救韩林儿。

宋朝在中原大地上存在了三百多年,也是被元朝直接灭亡的一个朝代。不能不说恢复大宋,驱除鞑虏是鼓舞三军士气最响亮的口号。韩林儿称帝之后,朱元璋采用了韩林儿的龙凤年号,每一年的年初都要虚设韩林儿的御座,带着群臣行叩拜礼。打下婺州之后,改名金华府,在府门两侧立起两棵巨大的旗杆,上面挂两条横幅,写着: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还有一次,徐达兵围高邮,张士诚想围魏救赵,带兵攻打常州,朱元璋亲自带兵支援常州,张士诚听说朱元璋亲自带兵来了,吓得连夜开溜。常州老百姓为了纪念朱元璋的神武,在城外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但是没有刻龙凤年号,朱元璋叫人搬倒砸毁。种种迹象都表明朱元璋对韩林儿以及龙凤年号的重视,这样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是张士诚与陈友谅所不及的。

刘福通兵败,韩林儿窘迫,这时的江南还是群雄割据,互相征伐,中原大地也是乱糟糟,朱元璋还需要韩林儿这面旗帜,不能叫这面旗帜倒下,所以他兵发安丰,救回韩林儿。

韩林儿被安置在滁州的这三年,朱元璋干掉了陈友谅,打垮了张士诚,而且建成了新的王宫,这时候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接韩林儿,我想此时的朱元璋应该有以下考虑,一是南方的战局已定,接下来就是要和北方的大元正式开战,韩林儿毕竟是北方义军的名誉领袖,散落在北方的义军多达百万之众,这个时候重视韩林儿会在北伐中原的战争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新的王宫已竣工,当然新的王宫不是给韩林儿盖的,但有可能会把韩林儿安置在旧的王宫内。

那么到底是谁指使廖永忠溺死韩林儿的哪?廖永忠传结尾处有这样一段话,是朱元璋对着满朝文武说的:“永忠忘躯拒敌,战功卓著,然使所善之儒生私窥朕意,至韩林儿死,故只侯而不公。”很显然这句话是告诉众将,也是告诉天下,杀死韩林儿不是我指使的,而是廖永忠与所善的儒生自作主张干的。

那么这个儒生是谁?一般的儒生为廖出主意,廖是不会做的,朱元璋的脾气很大,发起脾气来简直可以用残暴来形容,很少有人敢违他的将令,除非是离朱元璋身边很近的人暗示了廖永忠,他才会这么做。那这个人是谁哪?有人说是杨宪,可杨宪和廖永忠的关系并不好,不只是廖永忠,杨宪和所有的淮系将领关系都不好,何况也没有资料表明杨宪抵触韩林儿。那就只剩下一个人,他就是刘基刘伯温。

刘伯温足智多谋,但办起事来却相当耿直,只要他认为是对的,就一定去做,在温州为元朝做官时是这样,到朱元璋这里也是这样。在他刚来到朱元璋部队的时候,朱元璋带着众将参拜韩林儿御座,只有刘伯温不拜,而且还说:放牛的小子,拜他干什么?朱元璋很不高兴,把他叫到一边问他,你为什么不拜呀?刘伯温以天命有所归一套大论使朱元璋没有怪罪他。

朱元璋要去安丰救韩林儿,也只有刘基不同意,说“林儿归,置何处?”

朱元璋没有听,去了安丰,陈友谅乘机兵围洪都。朱元璋回来灭了陈友谅之后,对刘基说:“不听君言,几失计。”朱元璋的这句话,很多层面上是鼓励刘基,刘基可能理解为朱元璋接回韩林儿有些后悔了。

廖永忠奉命去接韩林儿,临行前一定是去见了刘基,探问朱派他去接韩林儿有没有什么别的意思?而刘基很可能是暗示了廖永忠说:“英布和楚怀王的故事将军不会不知道吧?”。

廖永忠心领神会,所以就在瓜步溺死了韩林儿。

所谓的“儒生”,只是朱元璋的一个托词罢了,以朱元璋的脾气,事发后,一定大骂了廖永忠与刘基:我十几万大军不远千里接回的人,就是为了让你们溺死的吗?你们知不知道中原还散落着百万义军。

刘基与廖永忠也一定被骂的心服口服,出得宫来叹道:唉!吴王就是吴王,吾辈所虑不及也!


烟雨含梅:2019-04-23 14:59:24
不愧文星一脉之承,后来的谭嗣同确有刘基之影。不过,以刘基之能亦行此等阴谋之事,匪夷所思,难以认同。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3 15:39:38
评论 烟雨含梅:左群文星正气凛然,但有时候也非常鲁莽。姜子牙欲杀尽殷商之降民。李斯建议焚书,且在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 。多尔衮强令汉人剃发。谭嗣同要袁世凯带兵入京,围园劫后。都是例子。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3 15:46:29
问题是刘基根本就瞧不起小明王,也不认为这些是阴谋之事。他认为自己是在帮朱元璋。

damosky:2019-04-23 21:03:55
如此看来,廖永忠瓜步沉舟确是受文星暗示而为?之前读史便有疑惑,以太祖行事之磊落,断不会使用暗杀的卑劣手段。此事应该还造成君臣间的芥蒂,数年后刘基遭胡惟庸毒杀,与之应有干系。

东方黑2011:2019-04-23 22:59:23
评论 红尘小爱不相关 :左群文星与白龙文星相比,略有不足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4 16:40:26
评论 damosky:刘基反对胡惟庸。认为他只有小吏之才,根本不配当宰相。胡惟庸则指使刑部尚书吴云沐诬告刘基。说他图谋不轨,要在有“王气”的地方修祖坟。最后则指使御医害之。


楼主:红尘小爱不相关 时间:2019-04-23 15:56:38

【刘伯温三次惹恼朱元璋验证一个道理:别替领导做决定 也别太牛了】半壶老酒半支烟 17-11-1319:19

在很多人眼里,刘基刘伯温是个诸葛亮式的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一谋士,是大明宰相,能掐会算呼风唤雨,什么李善长胡惟庸等奸臣都被他玩弄于掌股之上。

但是翻看正史资料,却像一盆冷水当头泼下:刘伯温原来在朱元璋那里只是个“三等公民”,一生都在磕磕绊绊中艰难走来,甚至可以说是在忧惧中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看一看刘伯温的履历就知道了:朱元璋自立为吴王的时候,刘基被任命为太史令(这个官职大家都熟悉,司马迁就是);朱元璋称帝大封公侯,但是公侯名单宣读完了,也没刘伯温的名字,直到伯爵名单的末尾,才有了个“诚意伯刘伯温”。

大家都知道,正常封建王朝的爵位是按照公侯伯子男来排序的,朱元璋封了六个公爵,四五十个侯爵(其中大多数人连个传记都没有,具体数目数了还几遍也没数清,因为其中有几个后来从侯爵晋升公爵了),而刘伯温在第三等爵位里甩尾巴,按照级别来看,刘伯温属于三等偏下,见到那四五十个公侯也要先行礼的。

至于官职,那就更有点说不过去了:御史中丞兼太史令。这个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而且朱元璋的制度也比较奇葩,御史大夫一次就设了左右两个,但副手中丞却只有一个,也不知道这副手到底该听谁的。 再说俸禄,诚意伯刘基刘伯温的俸禄是二百四十石,韩国公李善长的俸禄是四千石,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呀。

按照刘伯温对朱元璋建立大明所做的贡献,就是不给个公爵,当个侯爵老大也是应该的,毕竟刘伯温在朱元璋集团充当了张良的角色(如果把李善长比作萧何的话),屡出奇计,打败陈友谅张士诚乃至赶跑元顺帝,都离不开刘伯温的献计献策。

但是朱元璋就是跟刘伯温亲热不起来,或者说刘伯温有时候也不那么看得起朱元璋。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三件事来解释。

第一件事就是刘伯温不是主动投靠朱元璋的。刘基刘伯温本来是大元朝的省教育厅副厅长,当时的官职叫江浙儒学副提举,后来因为镇压方国珍起义(或者说造反、为盗),升官当了行省元帅府都事、总管府判,也算是大元朝的高级干部或者军官了,虽然跟同僚不太对付,气得辞职回家,但实际上也是在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于是当朱元璋手下的胡大海派人去请的时候,刘伯温连理都没理;朱元璋派人带着亲笔信和厚礼请他出山的时候,他也是直接拒绝了——嫌朱元璋成不了气候。但是早就听说刘伯温是“当世孔明”的朱元璋求贤若渴,又派人三次登门,结果刘伯温居然拿出一把剑送给使者,什么意思不知道,但是那个叫孙炎(当时是朱元璋手下华阳府知府、行省部事)的使者真的急眼了,就冷冷地告诉刘伯温:“你这把剑应该先给天子,让他拿来斩杀那些不听话的人。”现在有人认为这是孙炎在威胁刘伯温:你要不去,朱元璋就来杀你了!但是细想起来,朱元璋不但不是天子,连吴王也不是,还是大元天子眼里的叛军头目(首领是小明王韩林儿)。所以孙炎的话应该这样理解:你要么跟我们一起干干,要么跟你的大元天子一起干我们!

于是在民族大义面前,刘伯温选择了追随朱元璋。但是三请不出山,还拿出宝剑来吓唬人,朱元璋未免心中不快:跟你齐名的宋濂、叶琛、张溢一打招呼就入伙!这等于是刘伯温第一次开罪朱元璋。

刘伯温的功绩大家有目共睹,咱们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咱们今天的主题是说刘伯温怎么得罪朱元璋的。

刘伯温跟着朱元璋建功立业,地位也不断攀升,这哥俩的雄心也一天天大了起来。但是朱元璋这个人一开始还是比较讲义气的,比如他两次把自己拉起来的队伍、打下的地盘完全交给干老丈人郭子兴(马皇后的义父),自己“净身出户”。而且朱元璋对天下义军的“共主”小明王韩林儿也是真心的尊重,逢年过节都领着手下对着虚设的椅子叩拜行礼(小明王在刘福通那里呢)。只有刘伯温站在一旁冷笑:“一个放牛娃,拜他干啥?”笑完甩袖子就走了,把朱元璋气得手脚冰凉:“老子还是个要饭的和尚呢!”

当张士诚围攻安丰,小明王韩林儿一天三次送鸡毛信给朱元璋求救的时候,刘伯温建议袖手旁观:那个小明王现在就是个累赘!但是朱元璋没听他的,舍命救出了韩林儿,让刘伯温很是不爽。

最后朱元璋占领了应天(南京),派廖永忠去接韩林儿来享福,结果走到瓜洲,船沉了,别人都没事,韩林儿淹死了。于是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大封公侯的时候,对廖永忠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本来凭你的功绩,是可以封公爵的,但是你听信儒生的挑拨,擅自弄死了小明王,所以这次只封你侯爵!”

朱元璋口中的这个儒生是谁呢?我们来看当时等于同样被“降爵”的另一个人是谁就知道了——谋事之功第一却只受封伯爵。

而在当时,文官与武将走得太近,是很犯忌讳的,尤其是这哥俩一商量就能替领导做主,而且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这已经犯了官场大忌。

在对待小明王韩林儿这件事上,朱元璋和刘伯温第二次产生隔阂......

烟雨含梅: 2019-04-23 17:41:05
刘基为人与做事由此看来确有欠缺,难怪洪武帝对其心有介蒂。

东方黑2011:2019-04-23 23:04:52
评论 烟雨含梅 :处事稳妥,最服白龙文星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4 06:59:59
评论 烟雨含梅:朱元璋对刘基心有介蒂是肯定的。他也太任性了。让自己的主公背负上了千载骂名。其实按照功绩,刘基至少是可以封侯拜相的。

红尘小爱不相关:2019-04-24 07:05:32
评论 东方黑2011:白莽文星的确处事最为稳妥。无论在天界还是在人间,都深受众人爱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
邮箱:newphie1#163.com

崔治平论坛,是全球首家崔治平思想理论研究网站,这里收录崔师作品、诗集、问答、精粹,供世人学习参详。

© 2013-2017 崔治平

小黑屋|

GMT+8, 2024-12-23 01:27 , Processed in 0.049155 second(s), 3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