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回复: 1

青史昭昭:为中华帝国辩护

[复制链接]

763

主题

1290

帖子

5181

积分

积分
51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25-3-25 19:0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晓鹏

历史是塑造一个民族灵魂的东西。当历史被扭曲以后,我们这些当代人的价值观也会跟着被扭曲。

清修《明史》是一部严重扭曲历史真实的史书。投降满清的东林党人以及他们的衣钵传人,为了推卸自己在明朝亡国中的历史责任,疯狂抹黑明朝的皇帝和与东林党作对的文臣武将以及太监,并以此来迎合满清皇帝加强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的需要。此外,它还具有《二十四史》的一贯通病,就是根据儒家意识形态和文官集团的利益来判断是非。

《明史》的最大“成就”,就是足以让中国人对明朝的历史感到恶心。仿佛整整二百七十年间,我们的祖先都像僵尸一样在一群荒淫无耻的暴君的专制统治下浑浑噩噩的生活着。

从这个印象出发,我们也很难对之前的唐朝和汉朝等古代王朝有什么特别好的感觉。结合儒家学者编纂的其它正史,基本上除了宋朝以外的整个中国古代史就都被否定了。而宋朝虽然让儒家士大夫们生活的很舒服,但它实在是太烂,怎么装扮粉饰也掩盖不了它积贫积弱的现实,被辽、西夏、金、蒙古轮流虐,优待士大夫的同时又对老百姓异常残暴,在《水浒传》和《说岳全传》里面丢人现眼,让人实在对宋朝没法产生好感。

于是,整个中华文明史也就都变得丑陋不堪了。


我写这两卷书,为很多在历史上被认为是坏人的人翻了案,但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为某些个人翻案,而是要为整个中华文明翻案。翻案的核心,就是要明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伟大和超前。

中国历史上诸多科技成就超越西方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也超越西方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政治文明是中国古代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伟大成就的基础。

集权君主制在古代社会是保护人民权利、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非常优秀的、进步的制度。它可以有效的消除封建割据、统一国家法制、打击贵族豪强、促进商品贸易,使中国人成为古代世界生活的最为幸福、权利被保护得最好的一群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3

主题

1290

帖子

5181

积分

积分
5181

最佳新人活跃会员热心会员突出贡献优秀版主荣誉管理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25-3-25 19: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文景之治”,后世说起来一般都会津津乐道。但它同时也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汉王朝的覆灭埋下了隐患。这个问题就是土地兼并和地方豪强势力发展壮大。

我们现代人想象“黄老政治”、“文景之治”这些东西,很容易把问题想得很浪漫:政府什么都不管,大家就埋头种地搞生产,然后就国家富足了人民也生活好了,简直就是童话世界一般。

其实那个时代的人跟我们现在一样,是生活在现实世界而不是童话世界的。现实世界的人性并不完美,是有贪婪之心的。很多事情政府不管,就会有人钻空子占便宜,而不是所有人都老老实实的埋头搞生产。地方上的一些地主大户,对上贿赂官员,对下雇佣家丁打手,兼并土地,称霸一方。《史记·货殖传》里面记载:“大富霸一郡,中富霸一县,下富霸一乡一里”——基本上就是几十年的休生养息下来,每个郡县都有了独霸一方的地主豪强。

当然,官员们自己也不会闲着,跟地主豪强结合,买房置地搞得不亦乐乎。最后的结果就是《汉书》里面说的,“文景之治”结束后的汉武帝时期,已经形成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情况。几十年经济大繁荣的好处并没有落到底层老百姓身上。



“不杀文官”和“杯酒释兵权”这两个事儿,被后世长期津津乐道。但所谓“过犹不及”,这两个政策搞得太绝对,危害也不小。

文官犯了政治错误,或者说话触怒了皇帝,这个不杀自然是好的。但要是严重的贪污腐败、违法乱纪呢?武将交出兵权,就让他去享受良田美宅,要是他在地方上欺压百姓、祸害一方呢?

这个问题赵匡胤没有回答,或者说虽然想过,但是不在乎。在他看来,帝国最主要的还是得到官员和军事将领的支持。实际上,有的时候,对官僚、对权贵厚道,就是对人民不厚道。这个矛盾总是存在的。宋朝不杀文官,可不是不杀普通人。不仅杀,而且杀的比唐朝汉朝更加残酷。“凌迟处死”这个酷刑就是从宋朝开始成为国家法定刑罚的,专门用来对付人民造反的。

赵匡胤的这些厚道做法,被后世的文人夸成了一朵花;而后来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大批处决违法乱纪的官吏,则被描写成了暴君。文人们给他编派了很多故事,比如谁谁谁写文章或者作诗出现“光”“秃”这样的字眼就会被他抓起来杀掉,因为他以前当过和尚、心理变态云云。而这些故事,其实都是子虚乌有的。

说到底,还是因为历史的话语权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赵匡胤牺牲老百姓的利益来照顾文官士大夫,文人就说他好;朱元璋牺牲文官的利益来照顾老百姓,文人就说他暴虐、没人性。仅此而已。


中国历史上最窝囊、最黑暗的大一统朝代,西晋第一、北宋第二。跟“魏晋风度”一样,北宋在文学艺术上面成就很高。前段时间,著名财经作者吴晓波发表了一篇文章,说如果能穿越到过去,他最想生活在宋朝。这个选择是很明智的,因为宋朝最尊重知识分子,只要是有点名气的文人,都给官做,俸禄也很高,可以随意兼并土地、营建豪宅、蓄养奴婢,同时又不用认真干活,而且言论自由,批评朝政批评皇帝都行,保证不杀头,真把皇帝惹毛了就把你从中央贬到地方当县令,继续作威作福,有机会还能亲自去指挥一场战争,对着地图一通比划就能调动千军万马,打输了死个万把人丢上几个城池也不会被处罚。这种日子谁不想过呢?

不过,如果你只是一个普通人,那最好别去宋朝。你们家的土地或者房产哪天被某个当官的文人说占了就占了,老婆说抢了就抢了,没有人管的。税负沉重就不说了,征的税都用来养一帮擅长琴棋书画的官员去了。遇到征兵上战场,突然派来一个没打过仗的指挥官,在地图上一画,直接给指挥到敌军埋伏圈里去那也是常有的事。实在混不下去想造反的话,抓起来就是凌迟处死。好不容易把这些苦难都熬过去,金兵打过来政府不抵抗就跑了,留下你全家被烧杀抢掠。


明初的几个著名“文字狱”故事都不见于官方档案,是两百多年后的野史中出现的。经过后代学者考证,几个流传最广的“文字狱”故事的当事人都不是死于“文字狱”。

比如:满清乾隆年间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明初文字之祸》中摘引《闲中今古录》说:“杭州教授徐一夔贺表,有‘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等语。帝览之大怒曰:“‘生’者,僧也,以我尝为僧也。‘光’则雉发也,‘则’字音近贼也。”遂斩之。

经考证,杭州地方志里面记载,徐一夔在朱元璋去世之后还在杭州做地方官,徐一夔在朱元璋死后,还给别人写过墓志铭。此则故事为假。

再比如,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还是引用《闲中今古录》说著名僧人释来复的诗句中“有‘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之句。帝曰:‘汝用'殊'字,是谓我'歹朱'也,又言'无德颂陶唐',是谓我无德,虽欲以陶唐颂我而不能也’。遂斩之”

根据明朝档案记载,释来复是因为卷入胡惟庸谋反案被杀,与写这首诗无关。

凡是能够考证的朱元璋文字狱故事,都被考证为假。有一些无法考证的野史故事,没有时间和背景,也并不可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站长
邮箱:newphie1#163.com

崔治平论坛,是全球首家崔治平思想理论研究网站,这里收录崔师作品、诗集、问答、精粹,供世人学习参详。

© 2013-2017 崔治平思想研究会

GMT+8, 2025-4-4 08:0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