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经释疑:是谁在佛经里造伪经】作者:阿弥陀佛在心中
“佛经里的话全是佛陀说的吗?据有关史料记载:在佛陀传教的那个时代(公元前五百年)没有文字记录,佛法的传授非常简单,都是口传心授。佛陀涅槃之后,印度人对佛法的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佛教开始分裂出很多的门派,在古印度国有一些佛教徒开始把自已的想法当成佛的默示,编写出了许多长篇大论的佛经,水分相当大,其实很多都不是佛陀说的话,佛教在公元后一世纪才传到中国,你想一想,在古印度佛教还没有形成文字记载的几百年里,以口相传的佛法能有那么多的话吗?绝对没有!如果佛陀口传的佛经真像现在佛经书上写的那么多,当时的佛教徒又没有文字记录,谁能记得住啊?
佛陀涅槃后,虽有部分弟子对佛讲过的法進行“结集”,但是没有形成文字,“结集”一词其实就是:合诵、会诵之意,并不涉及文字。由于当时佛法是口授相传的原因,不过几十年,就已经开始出现口传谬误。
《付法藏因缘传》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阿难一百二十岁时,在竹林中听见一个僧人念:“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就告诉这个僧人说应是:“若人生百岁,不得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僧人先是答应了,回去问教导他的老僧,那老僧却道阿难老朽,不必理会,且如前诵。阿难是释迦牟尼佛的亲传弟子,在释迦牟尼佛身边侍候了二十六年,以“多闻第一”而著称,但以他的权威,对谬误竟然也是不能纠正了。佛祖涅槃后几十年就是如此,到了五百年后佛经被系统地整理出来时,可想而知,里面该有多少有意无意的改动啊,该有多少误传啊。而且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很多人都把自己的理解,自己下的定义掺杂进去,把很多地方完全弄乱了,甚至于一些人把自己编造的东西当成佛陀讲的法。”
“比如说,在佛经被系统地整理出来之前,古印度出了一个叫“大天”的人,犯罪后无处可去,遂到鸡园寺出家,并欺骗别人说他已经修成了正果,于是投到大天门下的人越来越多,“上下归仰”。很多人都改到大天门下听他讲经,他讲经时,偷偷的对佛教教义做了很多颠倒的说法。信众越来越多后,大天开始公开宣扬自己的见解,其中一条是“但有智人能说诸法亦得造经,汝等若欲作经可随意作”,公开宣扬大家可以随意把自己的东西,当作佛的法去说,去传给别人。大天还把他的那一套称之为“真佛教”。
当时一些佛教长老找到他,说:“汝言非佛教”,然而大天口才极好,强词夺理,各位长老都辩不过他。大天得到许多人拥护。大天的真面目到他死时,才为人所知,然而已经晚了,因为当时都是口传,所以后人已经很难分辨出哪些是佛祖讲的,哪些是大天和他的徒众们自己编造出来的。而且这种自己编造佛经的事在古印度不断出现,就是同一部佛经也会不断出现新的版本,每一个新的版本都会出现新的内容。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使印度的佛教教义越来越庞杂,分歧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以使人修炼,越来越难以使人得到提高,最后完全消失(佛教发源地虽然是印度,但是佛教的发展却在中国。当今,印度的佛教徒数量不足二千万人,印度教徒的数量却高达八亿人)。这一切正应验了释迦牟尼佛的预言:“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非余外虫,如是佛子自破佛法,非外道天魔能破”(《梵网经》)。”
“近来又看到有人引用《大智度论》中的一句话“何者是佛法?佛法有五种人说:一者佛自口说、二者佛弟子说、三者仙人说、四者诸天说、五者化人说”。
其实正是这些佛教弟子自己写的什么“论”,论来论去,最后把人导向了歧途。《大智度论》中的这一句话正是不打自招的供认了,后来的一些佛教中人把自己的话当作释迦牟尼佛的法去说,去传的历史事实。
看看这句话“佛自口说”的,当然是佛法了,然而“佛弟子说”,一个修炼过程中的人怎么能把自己的话当成指导人修炼的佛法去说呢?“仙人说”,同样也是说不过去的,修炼讲专一,你怎么知道那个“仙人”是不是你那一法门的呢?你又怎么知道那个“仙人”能不能够度你得正果呢?打坐入定中看到个仙人显现一番,说了什么话,你把他的话当成指导你修炼的佛法,那你可真就危险了。至于“诸天说”,天人自己都在三界中,怎么能说出佛法指导你出三界呢?“化人说”这个词意义不明确,好像是说另外空间的生命显现演化出的人,你又怎么知道这个“化人”背后的因素不是破坏佛法的魔障呢?
其实,佛经里面正是因为被大量添加了各种各样的“佛弟子说、诸天说、仙人说”等等混杂的,甚至是很低层次上的东西,从而使佛陀的佛法只占其很少的一部分了。”
“学佛的时候怀疑佛经,这是不是犯罪?我认为“怀疑”没有罪,任何怀疑都不是犯罪。因为佛陀一直都鼓励门徒怀疑,佛教界有这样一句话:“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德国的哲学家阿伯拉尔说:“怀疑把我们引向研究,怀疑使我们认识了真理”。大文豪莎士比亚说:“怀疑是大家必须通过的大门口,只有通过这个大门口,才能进入真理的殿堂”。
我-直认为:“怀疑是检验真理的第-标准,凡事都要怀疑,不怀疑就不可能见真理”。
你知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来源吗?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讲“婆须密多女示现的是妓女身分,她以行邪淫的方式普度众生,凡是跟她上床做爱的男人全都被她超度解脱了”。因此,一些别有用心的僧人根据这个虚构的故事原形开发出了一句很经典的伪经,美名曰“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为了达到劝人信佛的目的,你可以投其所好,甚至还可以不择手段地使用各种“善巧方便”勾引世人进入佛门,比如:女人可以用自己的“美貌”去勾引男人们信佛;甚至也可以象《华严经》里讲的婆须密多妓女那样,和众多男人上床做爱的方式引导男人信佛;还可以象“闹大仙”的骗子或“法论攻”那样,以装神弄鬼,蒙人治病等方式引导人信佛(心理学医生告诉我们,只要病人对你的谎言深信不疑,至少会对10%的病人有疗效);也可以用所谓的“大神通”骗术表演引诱人信佛;还可以无中生有,扑风捉影地编造“灵异事件、鬼怪故事”来引诱人信佛。
“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的字里行间充满了鬼诈、阴险、邪恶的味道。我认为,佛陀在世传教的时候,绝对不可能用“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种所谓的“善巧方便”愚弄世人!
由于佛经里夹杂了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伪经,虽然有些僧人花费很多年的时间,才能把全部佛经研读一遍,但是,饱读了佛经之后,不但佛性没能长进,反而使得一些僧人堕落了,学会虚伪了,从此走上了敛财的不归之路,如果全部佛经里没有那么多的伪经混杂,也就不致于使得那么多饱读佛经的僧人堕落,如果那些堕落的僧人少看几本佛经,也许就不致于走向通往地狱的敛财之路。“地狱门前僧人多”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说僧过错必下地狱……”不符合佛陀倡导的众生平等,公平公正的原则,这句话成了包容某些僧人犯罪做恶的上方宝剑和护身符。僧人作恶不允许世人举报和批评,谁检举揭发批评做恶的僧人,谁就犯了下地狱的重大恶报罪,这可真是霸王条款!请问:天下还有真理吗?象这种吓唬人的歪理竟然被很多人当成真理来信奉,看来有些人的头脑真是被灌了迷昏汤,连真理和歪理,真经和伪经都分别不出来了。象这种包庇僧人犯罪的歪理邪说都是在佛陀圆寂二百多年后,由一部分敛财做恶,为所欲为的大乘教僧人在佛经里编造的伪经。
“要想佛教兴,必需僧赞僧”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句暗示语,其用意很明显:要想使佛教得以推广和发展,僧人和僧人之间一定要学会虚伪的奉承,学会相互吹嘘和赞美。“要想佛教兴,必需僧赞僧”这句话是佛陀亲口说的吗?
有些人认为,信了佛教以后就不应该有“分别心”。这真是佛陀说的话吗?其实,这是一句很错误的用词,这个词把许许多多的佛教徒弄得失去了理智,丧失了智慧心,许多人都是按照字面的意思走向了“没有分别心”的极端。佛祖-直都强调“要有智慧心”,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分别心”,哪里还有智慧心?比如:你与一个人谈生意,本来他是想骗你手里的钱,而你不去利用你的“分别心”去怀疑他是不是在蒙骗你,你还要傻呼呼地把一大笔钱交给他,最终结果就是上当受骗。再比如:一个女护士在没有信佛之前非常爱干净,讲卫生,信了佛之后,为了除掉“分别心”,一年都不洗一次澡,给病人打针的针头从来都不消毒,这种不能分别脏净的思想值得学习吗?下面是净空法师对“分别心”的解释,净空法师说:“离开一切分别执着,最低的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我们今天讲离分别是说说而已,做不到,假如真做到没有分别心,给你吃肉你也吃,没有分别;给你吃大便,你也照吃。如果这个肉好吃,大便不能吃,那你那个是假的,你还是用分别心。”
很多骗子正是因为抓住了佛教徒“没有分别心”这种容易被人蒙骗的大傻心理,所以才扮演成伪君子混在其中,把佛教当成敛财的工具,通过三时系念、超度祈福、装神弄鬼、降魔治病等种种方式蒙人骗钱。为人讲经说法做善事,本来是不应该收钱的,佛陀当初就是分文不收,现在很多寺院或道场为了达到贪财不足的敛财欲望,心比什么都黑,为佛教徒搞某些服务项目,常常是狮子大开口,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不交钱就不帮你,有这种恶行的出家僧人严重违犯了佛陀制定的“出家僧人不可捉持金钱”的佛法。佛说:“僧人是不允许捉持金钱的,如果在末法时期,有人手持金钱而自称我的弟子,当知绝非是我弟子。”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靠敛财为生的“僧人”都会洗黑钱,大多都是通过寺院建设、道场建设、公路建设、举办大法会等方式从中洗黑钱,有些僧人手里的钱太多了,怕出事,有时也要假惺惺地向养老院或灾区捐款作秀,这与其敛财的上千万巨额资金相比,仅仅是九牛一毛。我们信佛的人一定要有分别真假,分别是非的心,否则,被人骗了钱,还要向小品演员范伟那样,傻乎乎地对骗子说一声“谢谢啊!”。”
“又有人说了:佛教徒应该除掉“执著心”。这也是很错误的用词,这真是佛陀说的话吗?假如:当你搞一项科学发明,你不把自己投入进去,不坚持到底,不执著,你能把事做好吗?当你决定出家做和尚,如果不执著,你能把和尚做好吗?我认为,不执著的人很难成事,也很难修成佛!凡是事业有成的人,大多都是很执著的人。佛陀当年修佛传道一直都是很执著的。我认为“执著”才是走向成功的驱动力。
有些人主张“信佛之人不看世人过”。很多人解释说,修佛的人不应该看人的错误,更不应该指出人的错误。这句话特错大错!我认为,看人的优点是对自己的希望,希望自己向他学习;看人的过错是对自己的警告,警告自己今后不要再犯和他一样的错误。佛陀不希望世人这样做吗?假如:你看见自己的小孩子从你的钱包里偷走了你的一千元钱,你偏要虚伪地装成一幅什么都没看见的样子,既不指责他,又不批评他,还要以“信佛之人不看世人过”这种虚伪的态度包容他,你这不是在助长他犯罪吗?再比如:你是在法院从事审判工作,如果坚持“信佛之人不看世人过”的错误理念,你只看人好的这一面,不看人有过错违法的那一面,你能做到公平客观地断案量刑吗?
所谓的“包容”绝对不是凡事都要盲目地去容忍。比如:一个人有爱唠叨的缺点、有工作马虎的缺点、有贪吃的缺点、以及恶人对你的坑害,这些都可以包容。但是,他的犯法行为和严重的错误是不能包容的,应该光明正大地去批评和指正。
包容错误和罪恶也是一种犯罪。比如:一个教师给学生讲课讲出了严重的错误,你为了包容他的错误,不及时地向学生们揭露和更正,使得学生们越学越偏,你的这种包容岂不是误人子弟的害人行为吗?又比如:公安局调查你是否在场看见那个人偷走了张三的八万元钱?你明明看见了,可你为了包容坏人坏事,你违心地说,他没偷钱,这在国法上叫包庇犯罪。”
“是谁在无中生有地神话佛陀?佛陀在世的时候,推广的是上座部原始佛教,教徒们称佛陀为导师,教主,但从不承认佛陀是无所不能的神人。自从佛陀圆寂后,上座部原始佛教内部出现了内乱,分裂出一个大乘教派。大乘教派把佛陀倡导的上座部原始佛教贬低为“小乘教”,大乘教为了满足自己敛财的欲妄,他们违犯佛规,大破戒律。他们鼓吹“只要用心是善的,就可以违犯任何一条佛陀制定的戒律”,为了获取更多人的钱财供养,他们还发明了“善巧方便”的理论,主张在传教的时候,神话佛陀,把佛陀说得越神奇越好,通过这样无中生有地吹嘘宣染佛陀,大乘教的信徒很快就超过了被他们贬为“小乘教”的人数。我们现在看到的佛经,除了小乘教的阿含经被他们篡改的不太严重之外,其它所谓的“佛经”全都是大乘教的作家们随心所欲地编造的虚假内容。
大乘教的作家们在佛经里吹嘘:佛陀刚一出娘胎就会说出一句无所不知的神语:“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言多必失,凡是假话就会有露马脚的地方,后来大乘教的作家们在佛经的另一处又说:佛陀29岁那年离开自己的妻儿,出去拜访宗教界人士,探索解除痛苦与烦脑的办法,有些人说,练“苦修功”能解除痛苦和烦脑,于是,佛陀就练了几年的“苦修功”,结果毫无效果,骨瘦如柴,反而更加痛苦了,佛陀放弃了这种修练方法,并结合当时的婆罗门教之特点,经深入研究和实践,终于有一天在一棵无花果树下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发明了缘起性空的佛教。通过佛陀四处求师探索,修练失败和反复实践,到最后成功的全过程,这与一出生就会说那句“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话相互相矛盾,从这两件事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大乘教的佛学作家们写佛经就象中国的文学作家写西游记那样,可以随心所欲,无中生有地神话佛陀。
佛法在哪里?真证的佛法就在我们每个人自我意识之中的“善心”里面,只要你按照你“善心”的牵引去做人处事,你的佛性就会越来越圆满,有的人以为,佛经看的越多,就会越修越圆满,真是这样吗?我认为不是。比如:在几十年前的旧社会,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不识字的文盲,甚至连佛经都不懂,但是,在那个文盲时代的人对佛的修养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人要好出许多倍,为什么?这就是我说的:真正的佛法不在书上,它就在我们每个人自我意识之中的“善心”里面,只要你按自我意识之中的“善心”牵引去做事,你的佛性就会越来越圆满。”
|
|